BY19级新闻章佩林
方婷学姐从复旦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行业,目前担任上海电视台法制栏目主编。她说,是“热爱”驱使自己走到现在。
一:她写就的故事
1.去找—在试错中成长
当我们处在人生节点上时,总会面临着不一样的选择,而如何选择,是我们要做的功课。谈到从事新闻行业的契机时,学姐微笑着说:“我一直喜欢当记者,在高中的时候我就确立了做记者的职业理想。”
面临的选择更多时,学姐说也曾动摇过做记者的信念。学姐在直研后尝试着去做学问,然而发现志不在此。回看初心,学姐坚定最初的信念,选择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这样,学姐在硕士毕业后,走向了工作岗位,而不是继续升学。
学姐在新闻行业一待,就是近二十年。
2.去学—每一步都算数
大学期间,学姐申请去上海电视台实习。顺利进入后,在外语频道工作。那时外语频道和纪录片编辑室连在一起,同时需要做纪录片。当时外语中心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即自己拍的片子自己去配音,且还是中译英。在这样的锻炼中学姐又多了一个配音的技能。
回忆起那段时光,学姐说:“记者本身就是个杂家,你就得什么都去接触一点。那段经历确实非常好,很锻炼人。”
硕士毕业的时候,学姐通过层层选拔,顺利进入电视台。然而,有些时候,自己是没有选择权的。学姐最初进电视台时,并不是从基础的新闻采访做起,而是直接跃到做新闻专题。而那时候,分管专题部的领导是管法制的,就去做专题了。两三年后,新闻中心改革,学姐乘此机会从选题组出来改做采访。一跑就是十多年,虽辛苦,但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耕,是纯粹而快乐的。
现在,基于对家庭的考量,学姐选择退到幕后,担任法制栏目主编。学姐坦言,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选择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向自己妥协。
二:我们要写的故事
新闻行业目前不是很景气,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不是足够喜欢,很难坚持下去。在与学姐的交谈中,学姐强调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热爱”,你得喜欢,方能走得更远。
学姐以最真挚的心,警醒复旦的学弟学妹们:
1.如果不爱,最好不要选择!
学会区分辛苦与痛苦。“做好这个工作是真的蛮累的,”学姐说。如果没有十分的热爱,就会有一种被吊着催着的感觉。当辛苦不断堆砌,你会陷入长久的痛苦中。真的只有喜欢才能做,不喜欢,相对还是苦的。
当记者,很多时候不分条线都要值班加班,而你必须服从。可以说你没有所谓的个人生活。吃饭吃一半被叫走,睡觉睡一半被喊起,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请。如果不热爱,看到的多半会是痛苦。
2.不要相信能平衡时间
对于如何平衡时间,学姐表示做记者想平衡生活是不可能的。其实不管是从事记者这个行业,还是其他行业,你得有拼劲,做到随叫随到。一开始参加工作,我们首先要想的是能从这个岗位上学到什么,而不是说怎么去平衡。只有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岗位上,才能更快成长。我们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这也是学姐选择退居幕后的一大原因。没有办法平衡,只能妥协与割舍。
学姐的一番话让人醍醐灌顶。的确,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想要过有热度的人生,必须得拼,得付出,才不容易被末位淘汰。
3.空杯心态,虚心学习
基于对当下行情的考量,学姐建议先找想去的地方实习,不管是在哪个地方。只有通过实习,才能知道这个行业自己能不能接受,是不是足够喜欢。
在实习的过程中,要抖掉复旦名校的包袱,虚心接受和学习。在想着是不是“被剥削”之前,要想的是我能学习什么,我学到了什么。当学到的要多过它给你的,这就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当下的环境充满变数,行业格局不断变化。在人生节点上,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走什么样的路,过什么样的人生,是需要我们去摸索的。相信我们在摸索中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