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18级物理系谢文轩
郭学玲校友毕业于现代物理研究所,是该所的2010级硕博连读生,现就职于上海长海医院放疗科,做物理师。
一.现在的路
据郭学姐说,放疗科物理师,是一个鲜为人知,却不可或缺的职位。因为在医院的常规科室里,医生,护士是大家都知道的。郭学姐作为物理师主要负责和一些大型的放疗设备打交道,从依据医生的处方为患者设计治疗计划方案到日常的设备质控,这些都需要物理师严谨细致的完成。“方案设计很关键,质控也非常重要,因为需要保证数据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郭学姐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此外,郭学姐还分享了刚入职时的一件趣事。那时,她发现同事们调取、备份老病历完全需要手工完成,其间多是一些重复而繁琐的劳动,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恰巧,学姐在博士期间主要做原子物理相关的理论计算工作,对编程和软件技术非常熟稔,于是她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自行编写了程序,极大地方便了病历的调取和备份过程,并通过自己的交流和沟通让同事们逐渐接受了这款软件,提升了工作效率。另外,她还申请并获得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说完,郭学姐不禁感叹,曾经学过的一些知识和技术说不定就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便派上用场。播种和收获不在一个季节,默默耕耘就好。
不过,郭学姐的入职过程也绝非一帆风顺,毕竟从原子物理转行到医学物理,其间还存在一定的跨度。回忆起当初,她说,为了考取相应的资格证,她需要看厚厚的和肿瘤放射治疗相关的专业书籍,然而这本书仅仅前两章涉及了学过的内容,其余的内容需要自己重头去学。不过,读博时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正如她说,读博时总会遇见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这需要自身积极去学习相关知识、技术,然后再来解决问题。难能可贵的是,学姐在参加工作后仍然始终保持这种主动学习的态度,最终她成功地啃下了这本书。
二.走过的路
随着采访的深入,郭学姐唤起了许多校园的美好记忆。她坦言自己是从山沟沟里出来的,渴望见到更加广阔的世界。从山西到上海,再到瑞典隆德,郭学姐不断拓展自己的小天地,而每一次拓展,她的足迹都变得远,眼界也变得更宽。她像是一个始终向着远方进发的行者,永远走在前进的路上。
采访中郭学姐讲述了她的考研故事,还将她的《考研日记》分享给我。这本《考研日记》记载了郭学姐从2009年八月到2010年三月的考研生活,里面有辛酸、有快乐、有彷徨、有坚持,各种情愫、事件在其中交织汇聚,酿成的滋味或许只有其本人最为清楚,而我作为旁人只能凭自己的理解稍作解释。自然,郭学姐的日记不如名人传记那样波澜壮阔,这就像山间小溪之于九曲黄河,黄河奔腾咆哮,气势恢宏固然壮观,但是小溪一路潺湲也能唱出一曲欢歌来,倘若同志之人偶然听见,也会心有灵犀而会心一笑了。下面摘录一些当中的语句作为分享。“心胸开阔,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自己开辟一片心空——蔚蓝而广阔”、“美丽心灵,用心体会!Go for it!”、“勿起退意!把自己这条人生之河走得越宽越远!不做泥沙,要做如水人生。涤净内心,去搏击!”、“三四十厘米的白雪,你是看到了银装素裹的美景,还是一步一滑的艰难?”、“理想只有行动才能去实现他”、“其实,事情办起来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难。想象的困难,就像一块石头揣在怀里,当你决心把它放下的时候,石头落地,那种感觉就叫释怀”。
接着,郭学姐又想起步入复旦校园后遇见的师友们。除了深受自己博学、严谨的博士导师陈重阳教授影响之外,现代物理研究所的王炎森老教授给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说王炎森老先生为人谦逊和蔼,对于自己的父母极其孝顺。同时王老先生非常顾家,拥有一个幸福和美的家庭,“他每次开组会,如果结束可能晚的话,一定会提前打电话回家,安顿师母怎么吃饭,可能会回家晚了。组会结束后,顺便从教工食堂打饭,回家和师母一起享用午餐”,郭学姐笑着说。除此之外,王老先生对于后辈也非常关心照顾,一遍遍帮助郭学姐修改论文,并用红笔认真地写下修改意见,对于这份恩情,郭学姐铭记在心。还有,王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对郭学姐产生了很大影响。她说,王老先生始终告诫他们:“做学问不光要挖掘数据的精度,还要学会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做人一样”,这句话一直回响在学姐耳畔。
在复旦读博期间,郭学姐有着优秀的学业成绩。入学一年便凭借手中的研究成果成功申请到了一等学业奖学金。但是,和大多数博士生一样,郭学姐的第一篇论文也经历了被不断拒稿、反复修改的过程,从初稿到最终被接受,郭学姐整整花费了三年时间。这里,郭学姐向我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心得。她建议不要局限在一篇论文或者一个课题上,因为博士生面临着毕业的压力,需要及时发表论文来达到毕业要求。实际上,郭学姐在投稿第一篇论文的同时还做着其他课题,最后厚积薄发、多点开花,不但第一篇论文顺利发表了,而且还因一次意外发现做出了重要成果,发表原子物理领域的顶级期刊PRA(Physics Review A)上。最终郭学姐以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顺利完成博士学业。
从采访中,我还了解到郭学姐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有着丰富的课余生活。她参加了学校的研究生演讲协会,每天早上都会和同学们一起在毛像前进行晨读。“最有趣的”,她说,“是有一次和十几个朋友一起跑步到江湾晨读,而且当时正值暑假,每个人回来都大汗淋漓,滚落的汗水滴在脚下都围成了一个圈”。同时她还担任过研究生学生会团学联主席,核科学技术系本科生团委支部总书记等职务,甚至还组织了全系最大的一次春游活动,科研工作和社团生活都不耽误。每每谈起过去的校园时光,郭学姐总是无比怀念,说起来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三.旅外之路
细数读博期间的件件往事,郭学姐感觉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次经历是在瑞典隆德大学进行的为期三个月的访学项目。在瑞典工作的人往往10点以后才开始上班,而且经常4点就早早下班了,工作时间远远短于国内,但他们的工作成果却并不少。原因何在?据学姐说,他们在上班期间不会干其他事,也并不午休,只是一心一意地工作,这使得他们的有效工作时间实际上很长,效率很高。而反思在国内,学姐认为,尽管自己在实验室待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常常会在工作期间时不时上会儿网,这使得有效工作时间反倒不如在瑞典。在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影响下,学姐的工作效率有了极大提升,仅仅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一篇论文。工作时间认真工作,学姐还利用周末的时间到欧洲的其他地方游玩。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一直是学姐向往之所,于是她将巴黎选为旅行的目的地,孤身一人从隆德出发飞往巴黎。此趟旅行同样让学姐感触颇深,因而写下一篇名为《巴黎课堂》的游记以作纪念。在这篇游记里,学姐记录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和人。比如和她聊得很投机的巴黎留学生、给她公交路线图并与之同行的阿姨,还有教了她“Excusez moi,Merci”(法语“对不起,谢谢”)的巴黎作家等等。而在巴黎之行中最令学姐感激的人是一位在巴黎工作的山东大哥,他是在学姐在地铁站换乘问路时偶然结识的。当了解到学姐预定的酒店处在巴黎最不安全的区后(当时巴黎刚刚发生过枪击事件,10多人丧生,而学姐预订的酒店就在事发地点附近),他当即表示将自己的一间位于高级私人公寓的空房子留给她住。尽管从相识到入住这位仁兄的家中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他当时急着要赶出差的火车,实际上两者见面的时间很短),但学姐写下的文字现在读来依然令人感到温暖——“入住‘豪房’四天,走的时候,房间被我整理的干净、整洁,这是我可以回报的一点点。”我想,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写照吧!
一直以来,我都想问从复旦走出来的人的气质是怎样的?也许很多人都会引用那句话,:“如果你看见有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忽然就自己唱起歌来,那人一定是复旦的。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样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尽管这句话多少有些武断,但是“自由而无用”早已烙印在每个复旦人的心中。不过,单从口头上讲“自由而无用”未免太玄,重要的是复旦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具体体现。当然,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复旦人对这句话的注解也不尽相同。而在《巴黎课堂》中,我寻找到了那份独属于郭学姐的注解。在游记中,她写道:“巴黎整个行程,全部花销245欧,其中吃饭只用了23欧,这个数字,不够巴黎景区餐厅的一顿饭。0.68欧的crepes,类似于家乡的小米煎饼,是我找遍整个超市,最便宜,易携带的美味。四天的食物,4包煎饼、1包面包、1包西红柿、2包蔬菜、2盒酸奶、2片鱼肉、1盒火腿、1罐玉米,1片方便面(忠义兄家里的,没付钱),饱腹但不缺营养……钱不多,但得会花钱,花在刀刃上的钱,最有价值。去卢浮宫和歌剧院,门票38欧,包括了电子解说,这是花在刀刃上的钱。有历史解说、有音乐,让这次独自的旅行不孤独,有意义。”的确,歌剧院昂贵的门票和有限的预算曾让她犹豫徘徊,可是当她最终跨入歌剧院的大门,当她宁愿放弃享受巴黎的美食也要进入歌剧院时,“自由而无用”便活了,“复旦人”和“复旦气质”也便有了实在的意义,因为那一刻,正如游记中写的,“伴着音乐,灵魂也起舞”。
最后,以郭学姐日记中的一句话作结:“人生就在前进中,走得走得就宽敞了。前提是你在不辞辛苦,前进中!”。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