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级法学院张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07-27|校友走访


05级法学院张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Y19级马院刘佳佳

张浩师兄2009年毕业于法学院,目前就职于上海方达律师事务所。

一、初入法门,信念萌芽

十五年前,张浩师兄进入复旦,成为一名法学院学子。和今天刚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一样,他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却在陌生的学科面前,感觉到了迷茫。张光杰老师在《法学基础理论》课程上分享的一个故事,对师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内容是,一位若干年前的师姐,在法学院完成学业后,去美国进修LLM,后入职美国某律师事务所。当时,对这些概念,师兄还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尽管今天,律师只是法学院学子择业路上的一条支线,但对那时的师兄而言,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就认定了自己将来会走上律师这条道路,而老师分享的这个故事,恰好成为了他职业规划的启蒙。十五年的网络世界并不发达,今天的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轻松获取的信息,师兄只能通过书籍、老师讲解等渠道接触。经过老师的介绍,师兄第一次对LLM、内所、外所等名词有了了解,而这段经历也为师兄后来赴美国继续学习、从事律师行业埋下了种子。

除了张光杰老师,高凌云老师也对师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高老师教授《专业英语》课程,和一般的专外课程内容不同,高老师并未讲传统的概念、理论和技巧,而是以美国法为基础,细致全面的讲授了美国合同法、侵权法等内容,也营造了一种英语环境下的法学课堂氛围,这使得师兄比较系统的了解到了美国法律的整体状况,这为其日后的美国法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多年以后,当师兄和老师口中的那位师姐在北京的一次活动上相遇,那种心情,难以名状,十几年来的神话出现在面前,自己多年的努力与坚持似乎也有了答案。

二、校园职场,身份转换

每一个法学生可能都会遇到这些问题:毕业后以何为业?如何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转换?对此,师兄也根据自己的经历给出了很多看法和建议。在师兄看来,青年法学生要想在律师这一行业走得更远,需要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正所谓,心有所信,方能远行,这并非是说要有一个十分具体的点,而是指方向。相对而言,学业比较优秀的同学不仅在学习上能一骑绝尘,在择业上也是如此。那么相对普通的同学,提前做好准备,能在将来的职业发展上少走很多弯路。在复旦这样优秀的校园中,老师们更加倾向于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具有法学思维的人而非工匠;学生则要静下心来,踏实求学,职场试水和学业似乎难以兼顾。但在师兄看来,每个人的追求都是不同的,有人醉心学术,则在学业上多付出;有人更适合实践,天平向职场倾斜,也未尝不可。在做好学生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开始积攒工作的经验和学习有关的技巧,创造有利于择业的条件,其实也能对未来职业发展起到莫大的帮助。

初入职场之时,很多同学都难以很快的完成学生-职业人士的身份转换,在师兄看来,理论上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这样的变化,只不过适应的时间有快有慢。首先,初入律师行业的法学生,在处理具体问题,尤其是和资深律师就自己思路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沟通时,带有明显的学生气,这是一个技能上需要转变的点。在工作中,并不是靠写了多少学术论文、研究了多少法学前沿问题就能获得更快成长的,更多的是在处理具体的案件中,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逐渐得到提升的。其次,在人际关系以及思维方式问题上,职场新人也有同样的困境,包括师兄自己如今和更资深的律师进行交流,也可能会处于“新人”的角色。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说话语气方面,业内流行说,一名老律师和小律师,谈吐的习惯是很不同的。在这个可快可慢的过程中,如果新律师或实习生,能够遇到一位比较适合自己的带教律师,那么思维的转变会更顺畅一些。低年级律师在承办案件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以第三人的视角去审视遇到的法律问题,而要以客户为中心,也不要一心去想某一问题是否有标准答案,毕竟在实践中,一点现实问题的改变就会导致整个案件向不同方向发展。最后,心态上一定要及时调整。职场和学校有很大的差别,优秀的同学更要注意这一问题,在校时可能优秀的同学总是得到认可,想法不会经常被老师、同学质疑,还能够经常和老师同学讨论和沟通,但如果他们选择进入律所,可能运气好,遇上一个温和且有耐心的律师,愿意细致的教他处理很多问题,心态转变的需求的可能没有那么强,但律师行业的工作强度是人尽皆知的,更多的是,律师不会像老师一样给他们那么多肯定,进行那么细致的讲解,此时这些同学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老板,来自客户,来自同辈。此时,需要及时调整心态,不要一直将自己代入一个优秀学生或者职场新人的角色,这已不再是当初的象牙塔,没有人再会将一些成体系的东西放在面前让你去学习,要将自己真正放入律师这一身份中,“Learning By Doing”,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身份的转换,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法途漫漫,上下求索

回顾这些年的学习、工作历程,张浩师兄表示,自己对未来的律师生涯,依旧要保持好学、不断进取的状态。师兄分享了自己本科毕业以后几年工作经历,借此也给复旦的师弟师妹提出了一些职业和人生发展的建议。刚进校的小朋友有着无限可能,为了让自己毕业时能有一份优秀的简历,此时需要认真学习,多进行社会实践。师兄建议,在进行校外实践时,尤其是律所实习,尽量能够将实习期拉长一些。可能很多同学会觉得,实习的律所更多,简历会更丰富,但实际上,实习在精不在多,很多短期实习,作为实习生没有机会接触到核心业务或参与一个完整的项目,那么从这段实习中汲取的知识和技能其实并不多;相反,当一段实习没有那么仓促,可能有机会参与案件的各个阶段,并得到最终反馈,能有真正的收获,这样的实习才能在简历中有价值。

张浩师兄一直强调,自己并非一名典型的“学霸”型人物,在他看来,作为初出茅庐的学生,择业时切勿好高骛远。可以理解如今顶级律所的选拔条件比较严苛,这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所趋,当自己已经无法改变像GPA等的条件或者短期内无法满足高端所所提出的要求时,不妨选择一些小所,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沉下心来,去真正的思考一些问题。师兄本科毕业后,并没有直接去方达,而是在比较小的所工作了一段时间。这样的环境,可能不如所谓的大所、红圈所看起来那么高端,但能够与资深律师有更紧密的联系,只要保持勤奋、好学的态度,多观察、多思考、多请教、多实践,个人将会很快的成长起来,并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

当成为一名执业律师以后,需要做的是沉下心来,认真面对这一份工作。尽管看起来,律师行业的平均薪资在社会上偏高,但是,从另一面来讲,这是和律师的工作强度和困难程度匹配的,这一特点要求律师需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的思考和总结一些问题,积累办案经验。勤学好问永远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质,有些律师可能在初期会因为高强度的工作而怠于主动学习,处理问题以完成任务为主,也许短期内和好学的律师没有什么区分度,但时间一长,将会产生巨大差异。律师行业并没有什么捷径,不像有些领域似乎存在“上帝青睐于某些人的大脑”,绝大部分情况下,大家的起跑点都是一致的,今天工作的态度将决定明天所处的高度。最后,师兄提及了一个很重要的点:责任心。事实上,责任心贯穿于每一位在自己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士的一生,法律人更是:要对法律负责,对客户负责,也要对自己的内心和人生负责。

法律人的未来是道阻且长的,也是行则将至的。接下来的律师之路,张浩师兄希望自己能够在上下求索中,获得更多经验和成长,也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到正在探索发展方向的复旦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