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级生科院张余:从复旦启航,探索科研更多可能

2020-07-27|校友走访

BY 17级生科院徐思源

科研人应该是什么样?从复旦出发的科研人又会是什么样?

  ——这是我自来到复旦、进入生科院学习以来,一直在探索、却也一直不得甚解的问题。这次有幸采访到同样就读于生科院、现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的张余学长,让我有机会拨开这其中的些许迷雾,了解科研的更多可能。

  【复旦生涯:百年星空下,科研种子悄然萌芽】

  张余学长于2000年进入复旦生科院就读。回忆近二十年前的学习生活,他感触颇深地和我说起钟扬老师当年在生物信息学课堂上的风趣幽默,也折服于乔守怡老师一言一行间透露出的节俭朴素;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大家形成一个良性竞争的集体,不断发掘自己身上的提升空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诚如学长所说,复旦就像一个兼容并包的“大染缸”,拥有各种优质资源作为染料,能把各种类型的人才“染得很好”。

  而他本人,也正是在这群星闪耀的百年星空下,悄然迈出了科研的步伐。早在大二时,他就跟着生科院蔡亮老师探访三峡,在工程地周围定点采集植被和昆虫标本,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这些生物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希望可以通过长期调查了解三峡工程完工前后长江两岸昆虫植被的变化;大三至大四,他又作为前辈带领低年级同学延续了调查工作,收获颇丰。当时用到的实验方法或许谈不上高精尖,但却让他实实在在地体验了“做研究”的乐趣与成就感。学校与院系设置的各种实验课程与野外实习,也让他对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训练,为之后选择方向继续深造奠定了基础。

  【科研人的“打怪升级”之路:从“执行者”到“管理者”】

  从本科毕业到读博期间,张余学长一度迷茫过未来的科研方向,多番考虑之后他选择去中科院药物所开展药物开发早期的生物学研究。幸运的是,他在当时的实验室有机会接触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等多层次多尺度的实验平台,从药物发现初期的靶点及其先导化合物的寻找开始,先后从生化、细胞、动物等多个水平评价药物的活性与安全性、成药性,也因此接受了相对完备的科研思路与科研方法的训练。在充分的学习实操中,他逐渐意识到结构生物学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因而在博后阶段致力于细菌RNA聚合酶基因转录及相关小分子药物的研究,并一直持续到回国独立主持课题组工作。

  ——这其中让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从偏向动手做实验的“执行者”到主持实验室大局的“管理者”,他如何顺利完成这种种的角色过渡?

  说到这个问题,学长坦言:“角色转变其实挺难的。”要想顺利地实现角色身份的过渡,关键之一即在于博后阶段的充分准备:如果只是单纯完成博后的本职工作,大多数时候只需要你在工作中足够勤奋,遇到问题积极思考快速反应即可;但对于实验室PI (Principle Investigator)来说,科研经费、成果产出以及实验室的管理协调,这三者互相支撑、缺一不可。

  正因如此,学长建议在博后期间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未来作为实验室领导者的技能。例如他本人就曾持续练习科研论文写作,并针对性地加强自己在基金申请文书等方面的写作训练;在正式担任课题组组长后,他也时刻关注实验室学生的动态,尽可能做到及时沟通、减少矛盾。从实验室到办公室,亲手接触实验仪器的时间的确在成比例地减少,但在协调资源、指导研究方向、改进实验设计、跟进行业动态等方面花费的精力相应增加——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充分的准备工作,加上积极应对转变的良好心态和行动,是学长认为科研人“打怪升级”的必备法宝。

  【突破再突破:负重前行,超越自我】

  科研是为了什么?

  ——当我和学长聊到这一困惑时,他分享了自己博后期间的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早在2006年,就有美国科学界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诺贝尔奖,这前后也陆续有科学家解析了原核细菌的转录结构;但直到2010年前后,仍未有人在RNA聚合酶及其启动子DNA序列的复合物结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就在这时,张余学长在导师的指导下实现了“零的突破”,率先发现该结构,结果发表后引发领域内的广泛讨论。这让学长觉得“很兴奋”,他真切地感受到,做科研“真的就是把你的研究成果写到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里面”,这份发现未知、突破未知的激动与荣耀,是会伴随科研人一生的。

  除了个人的“高光时刻”,学长也时常感受到自己身上肩负着时代的责任与使命。从21世纪初一路走来,他在接触国内外优质科研资源的同时,也发现我国在基础科研的某些领域的确还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更加意识到国家强调的“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致力于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科学体系,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相信这份使命感也会继续伴随学长,更加坚定地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

  至于如何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有力,张余学长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勤奋、独立思考依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同时与周围人打好交道、和实验室师生相处愉快,也是帮助科研人走得更好的关键因素——做科研,或许正是在回答科学问题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在国家富强的历史上写下有意义的一笔。

  “一定要去挑战自己,找更好的平台,这样才能不断挖掘你自己的潜力,你会发现:哦,原来我也可以这么厉害。”学长如是说——从复旦的百年星空下,他走向了更广阔的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