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18法学庄语滋
不一样的法学生:走在人生的小路上
蓝迪提起有时与老同学交流,对他们所谈及的律所、法院等话题感觉很陌生,但这一种陌生感带来的却也不定是慌乱。作为一名法学本科毕业生,蓝迪选择了和大多数同学不太一样的职业方向,但是她的身上,依然有着复旦人的通达与笃定。
本科期间即使以延毕为代价,依然坚定前往巴黎政治学院交换,而毕业工作几年后希望能够深度地提升商业与管理技能,又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念了MBA,蓝迪一直是一个勇敢而有想法的人。出国的经历和在国内外结识的朋友,给了蓝迪加入了创业型教育公司的机遇。如今,蓝迪带领着自己的项目乘风破浪,给青年学子创造出不一样的教育体验。她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人生小路。
复旦记忆:交叉视野和基础能力
2005年,蓝迪进入复旦念书时,恰好是书院制和通识教育实施的第一年,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那时,书院制下的宿舍是跨专业混住的。和其他专业的舍友一起交流问题,可以碰撞出很多思维上的火花。“这很有意思,法学本来也需要很多社科方面的支撑”,蓝迪说。
学校提供的不仅仅有学科交叉的视野,还有基础性能力的发展。以法学生的培养方式为例,大量的课程、阅读、作业提供了扎实的文字能力、外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训练。“毕业后,身处国际教育领域,外语也从来没有给我带来过困扰”,蓝迪说。
创业型教育公司:特殊的教育项目设计
蓝迪讲起了最新创立的教育项目——斯坦福CGCP学生写作竞赛。这是一个打动了斯坦福大学法学院CGCP团队的很特别的项目,获得了与斯坦福大学官方合作的机会。斯坦福CGCP学生写作竞赛围绕“以竞赛为基础的学习方式(Competition-Based Learning)”这一教育理念,通过竞赛式写作的方式,引导高中生和大学生关注“商业”、“科技”、“教育”、“文化”、“环境”、“法律”、“社会”以及“艺术”这八个方向的议题,鼓励学生成为社会中积极的观察者和审慎的思考者。
斯坦福CGCP学生写作竞赛是蓝迪所在的创业团队创建的第二间公司“第三课堂教育”运营的创新型项目之一。“第三教育”品牌关注线上教育,很好地迎合了疫情期的线上教育发展潮流。但与英语流利说等品牌不同,“第三教育”的学术含金量更高,更加精品化,注重嫁接海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瞄准的是有出国等深造需求的小众群体。也基于此种定位,葆有着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在运营方式上,这类项目看重学员的输出。“与单纯的MOOC不一样,会更有参与感和互动性”,蓝迪说。
从线下到线上:MOOC不是线上教育最有竞争力的部分
当被问到对线上教育的理解,蓝迪说,单纯的录播自学式的MOOC其实面临很多难点。比如学员难以坚持,对自制力的要求很高,而课堂的互动性也十分匮乏。因此,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循环利用未必有想象中的那么顺风顺水,而直播课相比于MOOC反而更有前景。
在线上教育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找准自己项目的定位、独特性,并且打造好自己的品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而在内容的选择上,也需要紧追社会需求。蓝迪拥有八年运营线下体验式学习项目的经验,主题也从曾经很主流的酒店管理培训、金融机构实训等逐渐扩展到日本动漫制作、电影制作等更加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细分领域。项目创始人应该有足够的敏锐度,去触摸这些尚未被满足的需求。
敬业态度:事情无大小
蓝迪表示,事情无大小,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对于创业型的小公司。
作为项目的负责人,蓝迪不仅需要承担管理类的工作,对于项目运营的流程,甚至是海报的制作、宣传的细节,她都非常重视,并且以自身的专业态度,在团队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谈及工作压力,蓝迪表示,跟其他在律所、法院工作的同学相比,自己的工作压力应该是相对较小的。团队中的工作环境比较轻松,而压力主要也是取决于具体的事情。当然啦,蓝迪说,公司里也是有那一类打鸡血型的伙伴的,压力这个事情,大概跟个人的工作模式和心态也有很大关系吧。
认识自己:这件事很重要
如果要回首与当初刚毕业的自己说一句话,您会想要说些什么呢?蓝迪想了想说,大概是,去更好地认识自己吧。她说起自己当初出国读MBA的经历,说起教授第一天就让她们做了MBTI测试,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这还蛮重要的”,蓝迪说。
蓝迪想要让当初刚毕业的自己更加了解自己,也试图通过自己的教育项目让更多的青年学子体验不同的职业人生,从而做出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