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成立

2023-11-08|学校新闻
图片

  




打造基础研究的前沿重镇和全球英才的学术殿堂,今天(11月7日)下午,复旦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赵东元教授受聘为首任院长,物理学系教授张远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鲁伯埙、上海数学中心教授沈维孝、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徐文东、基础医学院教授雷群英等6位复旦科学家受聘为首批“相辉学者”。


上海市副市长解冬,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平,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复旦大学副校长汪源源,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周虎,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出席相辉研究院揭牌仪式。解冬、王平、裘新、金力共同为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揭牌。裘新、周亚明在成立仪式上致辞,金力主持。


“相辉”,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相辉研究院作为第一个承接上海高校基础研究高地建设任务的新型管理服务平台,聚焦基础研究领域,为优秀人才提供学术支持和优质服务,发挥“基础研究人才特区”的功能,以深化人才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的系统性改革为核心,致力于建立符合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和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研究环境,培植孕育基础研究顶尖人才辈出的沃土,在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建立长期稳定支持机制、构建深度的学术交流融合机制、优化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


除了首批6位“相辉学者”外,相辉研究院将面向海内外招聘“相辉学者”,重点引进最近5年取得系统性、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研究重大成果,能够提出广泛认知、原创性、挑战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的顶尖科学家、青年杰出人才。与相关院系一起探索建立主动引才、大师荐才、上门聘才的杰出人才聘请新机制,建立健全优秀青年人才发掘聚集机制。


研究院将营造最宽松的学术环境,聚焦攻关前瞻性、挑战性、高价值的关键科学难题,提供10年以上的长周期支持和个性化、人性化服务,5-10年不考核,为人才“十年磨一剑”提供制度保障,着力营造宽容、开放、活跃、自由的学术环境,让人才心无旁骛、自由探索。


通过引育一批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研究优秀人才;攻关一批具有前瞻性、挑战性、高风险、高价值的科学难题;形成一批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的原始创新成果,相辉研究院将努力打造孕育丰硕成果的基础研究重镇、荟萃全球英才的学术殿堂。


不问有用无用,聚焦原始创新


“不要总是问‘有什么用’。”相辉研究院首任院长赵东元在出差路上接受采访时说,基础研究突破难,难在人们总在问“有什么用”。基础研究要破题,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功利心”。


图片


赵东元介绍,相辉研究院成立的初衷,是把有潜力的科学家们聚集在一起,给他们创造自由探索、为科学而科学的宽松环境,抛开功利去做纯粹的科学。


“科学是知识,是无用之用。中国的基础研究经过40年的积累,已经到了自由探索、真正趋向突破性科学问题的时候。只有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容纳深邃的思维、纯粹的精神,才能做出原创的、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为复旦和上海的基础研究筑起基石,为全人类的科学体系添砖加瓦。”


“我们建立基于好奇心驱动、从兴趣出发的科研创新支持体系,让‘相辉学者’自由无拘束地追求最纯粹的基础研究。”依靠AI for Science基础学科研究新范式,相辉研究院助力“相辉学者”凝练形成研究有价值、创新有意义的重大科学问题,并对科研提供长期资助。


在赵东元看来,相辉研究院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模式,在新范式下强化基础研究,必须强调突破疆界,打破传统的局限和藩篱,深度交叉融合,深入探索穷理,研究好的问题,重要的命题,真正提高创新策源能力。

  


鼓励自由探索

实行长周期学术评价


基础研究的根本是优秀人才。遵循基础研究规律,鼓励自由探索,没有苛刻要求,不设指标,不添压力,创新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相辉研究院探索建立长周期、阶段性、指引性的基础学科科研评价新方法,打破条条框框,最大限度地为人才松绑。让最优秀的人才,潜心攻科学难题,让相辉研究院成为基础研究人才辈出、高难度原创性成果涌现的高地。为此,研究院将实施基于国内外同行评价的长周期(10年或以上)学术评价


在长周期内,开展1-2次阶段性的学术总结,学术总结不考核具体的学术产出或成果发表,主要关注“相辉学者”的工作状态、注重现阶段的工作情况,能否指引后续工作到达预期的目标,能否为后人少走弯路提供指引。


指引性学术成果可以是正式论文发表等传统意义的学术成果,可以是学者的脑中想法、草稿图等非正式成果,也可以是其论证取得的错误结论或不可行的实验技术方法等等。


相辉研究院建立开放活跃的学术开放交流机制,进行经常性、专业性、高质量的学术沙龙、小型研讨、讲座报告,碰撞思想火花,相互激励启发。营造创新开放的科研生态,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科学家开展跨学校、跨领域、跨团队科研交流,鼓励“相辉学者”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促进复杂前沿科学问题的多学科融合创新和协同攻关。


相辉研究院青睐怎样学者?

选人选题并重


相辉研究院希望将什么样的学者纳入麾下?赵东元坦言,研究院看重青年科学家的发展潜力。年轻人要有闯劲,要有超常的思维。科学家的思维不仅要深邃,而且要独特、超常规,敢于突破传统,挑战既定科学范式。“相辉研究院将引育一批具备打破常规和逻辑思维定式,摒弃功利、勇于探索,敢闯‘无人区’的最顶尖人才,让他们在充满激情、氛围宽松的学术圣地中探索,从而涌现出具有全球重大影响力、作出造福人类新贡献的‘大师级’人物。”


遵循“选人选题并重,选人是基础,选题是关键”的选才导向,复旦大学将依托相辉研究院,面向全球启动首批“相辉学者”招聘,重点引进一大批热爱科学、痴迷自然科学研究、年富力强、活跃一线的顶尖科学家、青年杰出学者。


同时,相辉研究院将建立健全校内优秀青年人才发掘聚集机制,从学校内部主动发现、追踪、遴选出一批富有科学理想和情怀、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明确研究方向或具有独立选题、研究能力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


 “一方面,我们把热爱科研、有发展潜力的复旦科学家聚集起来,给他们环境与资助,让他们潜心科研;另一方面,我们吸引一批海内外基础研究人才的加入,尽力满足他们科研上的需求,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赵东元说。


 面向全球招聘“相辉学者”

 6 位复旦科学家率先入驻

图片
图片


2020年获得“科学探索奖”,今年入选“首批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如今鲁伯埙成为首批“相辉学者”。“基础研究的核心难点是充满未知,包括选题价值的判断。能否做出成果,做出的成果与预期成果是否一致,都充满了未知性。这些未知可能需要很多的办法去解决,比如开发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包括一些交叉学科的技术手段以及交流合作。”


 “课题的突破和规划,更依赖于科学家的雄心壮志和相应的能力”,鲁伯埙认为,“相辉学者”的选拔聚焦科学家的科研能力与志向潜力,直面基础研究的难点,“选人不选项目”,是选拔最具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人才的合理方式。


在他看来,成立相辉研究院,将进一步培育土壤,鼓励科学家进行原始创新。“土壤一方面是‘容错机制’,允许科研走一些弯路,为科学家在一段时间内潜心科研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是较好的科研评价环境,让科学家勇于挑战难度较大、风险性高的难题。”此外,相辉研究院通过云集各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展原创前沿研究。鲁伯埙表示,期待加入相辉研究院后,进一步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根本性干预等方面的研究。“神经是如何衰老乃至死亡的?是否可以逃逸乃至逆转这个过程?”他计划建立新的实验手段标记神经元并追踪其生存全过程,利用遗传学和化学生物学筛选寻找相关机制。


 “基础研究具有不确定性,不可能完全按照设定好的计划进行,需要大家甘坐‘冷板凳’,进行长期探索。相辉研究院提供的宽松环境与长期资助,有助于科学家们持续发展科研潜力。”2021年获得“科学探索奖”,今年入选“首批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沈维孝期待成为首批“相辉学者”后,持续深耕动力系统研究。


雷群英说,代谢亚健康是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未来她将聚焦肿瘤的代谢起源,开展代谢物的信号调控机制及其功能可视化研究,阐明肿瘤的代谢起因,为肿瘤的早期诊疗提供代谢新视角。


 “大家都去做对的事,就没有创新。鼓励有勇气的尝试,对失败抱有宽容。如果有相辉研究院这样的文化和评估机制,我想可能有一部分人会更加愿意冒险,在最年富力强,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做一些更有探索性的工作。即便其中只有少部分是成功的,也对复旦和科学发展有积极意义。”徐彦辉介绍,他所在的课题组一直关注基因表达调控,研究基因表达如何在染色质上发生。成为“相辉学者”后,他和所在的课题组将进一步利用结构、生化、测序技术来做研究,发展突破性技术解决目前领域内无法回答的问题。


 “‘头痛医头’是常规思维,是否可以改变手,重构脑?”这是徐文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考核就给了科学家自由。不告诉你做什么,没有时间表,反而给学者更大激励。”


下午,复旦大学首届相辉高端学术论坛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发表主旨演讲。首批“相辉学者”徐文东、雷群英、徐彦辉、鲁伯埙作学术报告。赵东元主持并点评学术论坛。


这是相辉研究院成立后的首场学术交流活动。今后研究院将经常性举办高质量、丰富的系列学术沙龙、小型研讨会、讲座、报告,荟集优秀基础研究人才碰撞思想火花,相互激励启发。


复旦大学以基础研究见长。在上海市委市府、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复旦大学成为上海高校“基础研究高地”建设的第一个试点高校。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的成立,是上海探索建设高校基础研究高地的创新举措,是复旦大学基础研究加速突破的重大契机,研究院将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国家队”和人才培养主力军的尖兵作用,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贡献力量。


来源:复旦大学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