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18级社会学张铭彤
徐燕尔学姐是10级历史系校友,本科毕业之后赴伦敦商学院就读一年制的管理学硕士,之后分别在英国和上海工作,一直任职于咨询行业。目前在?What if!创新咨询公司从事创新咨询。
【三分之一戏剧,三分之一学业,三分之一实习】
“与其说自己是一名历史系学生,不如说是‘复旦’加上‘历史系’。”
在徐燕尔学姐看来,本科时期不需要太强调就业导向。复旦的历史系学习和通识教育为她打开许多不同的“窗户”,麦田剧社的四年也为她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回忆和一群至今仍会时常联系的密友。
从小喜欢故事,又在高中历史老师的影响之下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当时的“3+1”高考模式中选择了历史作为高考科目,进入历史系对徐燕尔学姐而言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进入大学后,经过专业教育,又接触到一些在学术方面非常有造诣的同学,学姐确定了自己不会将历史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职业。
对她而言,历史的意义在于让自己从历史故事中接触不同民族、国家,打开自己的眼界,培养一种理解性地看待问题的视角。学姐说,历史让她最为感同身受的一点,在于哪怕不认同某个事件,也会试着去理解。将自己代入当时当地的情境中,思考人们为什么会做出某个选择,这种主动创造代入感的过程可以说也是一种共情的能力。
学姐对复旦的通识教育称赞有加。例如大一的哲学导论,对当时的学姐而言相当于打开了一扇思考的窗户,时常会使她会惊讶于“这个东西是这样思考的!”“这个东西原来需要思考!”
麦田剧社也是学姐大学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四年,演了四部戏,导了一部戏,交到了大学期间的绝大多数好朋友。剧社的成员们或多或少都有对戏剧的热爱和追求,富有表达欲,构成了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团队。“麦田剧社承包了我大学期间90%以上的大哭和大笑”。
学姐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剧是大二期间参演的《罗慕路斯大帝》。这是一部历史剧,讲述了西罗马的末代皇帝,角色富有层次感,剧情立意独特:罗慕路斯大帝对于王朝覆灭相当“佛系”,而罗慕路斯大帝的妻子不断地试图做出一些拯救这个王朝的努力。个人是顺应历史潮流,还是充满主动性地抗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既构成了戏剧冲突,也展现出多元的历史观。
本科期间,学姐做过几份实习,并从中发现自己对消费者方面的工作非常感兴趣。然而,作为历史系学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几乎从未上过商科相关的课程。于是,抱着工作导向的心态和出国留学的愿景,学姐最终选择赴自己喜欢的国家,在伦敦商学院就读管理学硕士。
【咨询行业与职业选择】
从历史系来到商学院,学姐坦言自己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商学院的氛围是相当拼搏的,同学们都很有进取心,头脑也很灵活。由于是一年制的硕士项目,更加显出职业导向的色彩,networking和找实习找工作甚至贯穿了硕士生活。进入这样一个崭新的环境,一开始觉得有些不喜欢、不习惯,但学姐认为,只要或多或少地参与进去,发现自己有完成这些事情的能力,就会从中获得一些成就感,而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学姐仔细考虑过自己从工作中最想获得些什么。学姐非常重视工作的氛围和环境,喜欢小型公司的团队氛围,想要在工作中不断学到东西,并且喜欢能够看到成果的项目制的工作,在输出中获得成就感。基于这些自我认知,学姐选择了咨询行业并任职于小型公司,在工作中需要不断输出创意、吸收灵感。
更宏观地来看,职业规划的考量在于选择要去甲方还是乙方。学姐认为自己对各种各样的行业都有兴趣,想在职业起步的时候接触到不同的客户,而乙方的工作内容大多包含了这些要素。
研究生毕业后,学姐先在英国工作了三年,工作内容涉及branding consulting和package design等内容。这份工作融合了制定品牌定位策略的传统咨询工作,以及在客户与设计师之间沟通,将概念落到实地的产品经理的职责。举例而言,某饮料品牌想推出一款气泡水是新产品,那么作为consultant就要思考品牌定位、产品定位;客户认同定位之后,就需要进一步考虑这一概念如何反映在产品上,例如瓶子做成什么形状、label怎样绘制,再与设计师沟通,设计出符合这一定位的包装。
2018年底,学姐从英国回到国内,2019年初入职?What if!创新咨询公司,继续一份富有创意的品牌与产品咨询工作。
在学姐看来,咨询行业没有一个特定的门槛,但适合做咨询工作的人还是具有一定特质的:第一,兴趣爱好广泛,因为会接触到不同的行业,尤其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是一个好的探索起点;第二,具备框架性的思维,愿意利用各种咨询模型分析问题。
不过,虽然最开始会广泛涉猎不同的行业,但普遍而言,工作年限久了,在某个领域中也会有足够的沉淀和积累,从而找到一个自己专精的领域。
【生活没有百分百完美的答案】
在学姐的言语中,时时能够感受到学姐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在工作中的获得感。当被问到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否满意,学姐认为,生活中没有百分百完美的答案,保持一种中偏上的满意感,就已经是一个很棒的状态了。
采访过程中,聊到了《罗慕路斯大帝》这样一部历史剧,而后顺便谈到了学姐自己的历史观。学姐认为,从宏观而言,一个群体性的事件的发生,是一个个微小的因素逐步累积的过程,当达到某个阈值时,便突然爆发。而作为个体,想要扭转这种情况是很困难的。虽然我们确实能够做到一些事情,以个人为中心向外辐射,但没有必要过分执着于个人的力量。在个人与社会之间达到一种令人舒服的平衡状态是学姐心中的理想状态。我想这种观念与学姐对生活状态的理念也是一致的。
在当下的某些语境中,我们往往会被鼓励去“做自己爱好的事情”,但事实上,在长期的职业规划中,除了兴趣点,另一个必要的因素是自己擅长的事情。与学姐交谈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这一点,对于某些喜欢但没有天赋的事情,把它保持为爱好就足够了。例如学姐虽然对戏剧充满热情,也有丰富的演出、导演经历,但从未考虑过要做戏剧相关的工作。在剧社,她见到过演技特别优秀的同学,见过特别有导演才华的同学,而这些不是靠后天的努力就能够弥补的。在本科就读于历史系期间,同学中亦不乏一些乐此不疲阅读古籍史料、做考据,进行学术研究的人,但这些事情并不能真正吸引到学姐,因此她也很早就确定了自己不会走学术道路。
在职业规划中,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便是自己想要从工作中获得些什么,自己的满足感和个人价值从何而来。有些人或许能够从工作内容本身中获得足够的满足,而另外一些人同时容易受到工作的环境、企业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求职时,思考自己想要获得什么、自己的动力从何而来,对于维持一种满意的生活状态大有裨益。
工作之余,学姐平日喜欢运动,一周会去两次攀岩馆,也经常跑步、游泳;阅读和摇滚乐也是生活中的两大爱好。
学姐最后寄语本科的同学们,大学四年尽可能去探索自己想要的东西,毕业后就没有时间了。复旦很棒,要好好享受大学生活。尽管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这期间的探索很可能没有功效,但它却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