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级材料物理曹琰:发挥优势,抓住机遇,“生化环材”也大有可为

2020-08-02|校友走访

BY 20级软工罗俊韬


   2001级材料物理本科校友曹琰先生现就职于壳牌公司,从事网络规划的工作。作为软件工程学院的本科生,我最初找到曹前辈作为学习交流的对象,是因为我被他“网络规划”的工作吸引了,想吸收前辈从材料跳槽到互联网工作的经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与我所想的不同,但在四十分钟的交谈中,我依然从前辈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事实上,前辈的“网络规划”工作不是我所认为的与互联网相关的“网络”规划,而是偏向宏观分析和投资方向的,实体业务相关的零售网络规划。虽不是我所想的从材料跳到互联网,但前辈也算是从材料本科,从技术相关的从业方向跳到了零售投资方向,其中的经验也十分值得我学习。2005年毕业后,前辈认为自己并不想在科研或技术方面做到很极致,于是结合自己的长处,选择了在著名企业陶氏化学做了一份IT相关的工作,负责公司内人力资源应用程序的开发,维护等相关工作。这其实是前辈第一次跳出材料学科的知识背景,在几乎没有相关技术背景的前提下,经过公司的集中培训,从头开始训练自己的编程等能力,从而胜任了这一份看起来更应该由计算机或者软件背景的应届生承担的工作。而在IT部门的两年工作中,前辈发现自己还是更加愿意与人打交道,于是在经过自己与公司内部的沟通后,顺利调到了公司的战略采购部门,开始了自己在新领域的新工作。
  从事战略采购六年后,前辈选择到美国耶鲁大学进修MBA,提升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学历水平。两年的学习结束后,前辈加入了壳牌公司,先从事润滑油新业务发展和战略部,去年才转到零售部的网络规划。从前辈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前辈不断在努力探索和尝试全新的领域,进行不同的工作,也在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相关能力。
  在问到前辈如何看待自己的公司和工作时,前辈表示,壳牌作为传统行业——能源行业中的老牌企业,本身较为稳定,但同时有实力和意愿去尝试新的方面,比较适合员工的发展。而对于自己也是刚开始接触的网络规划这一工作,前辈认为最大的困难就是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学习,找到这个行业中的门道。而在经过这种自主的学习和探索后,取得的成就也是十分鼓舞人心的。
  回望自己整个职业生涯的变动,前辈认为,自己经历过的这么多转变,实际上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最初毕业时选择去陶氏从事IT工作,主要是看重了陶氏的平台,之后慢慢想发挥自己善于与人打交道的优势和特长,而在公司里自己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对外的销售和采购部门。因此,在一个契机下,前辈就转到了采购。14年选择读MBA,是为了提供全面的管理能力的提升,回来后选择网络规划则是看到了自己在业务整体上具有较为全面的把握,能够很好地跨部门,跨业务工作,为了发挥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就选择了网络规划。可以看出,前辈十分能够在自己职场的不同阶段抓住不同时期的重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惧新领域的尝试,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
  了解了前辈的职场经历,并学习到了他不断探索,敢于发挥优势进行尝试的精神后,我向前辈提出了那个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生化环材”是否是天坑专业?作为自然科学试验班转入软件工程的学生,我必须得承认,当初从自科转出的时候,虽然主要因素是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自然科学与科研方面,但也考虑过自科普遍较为困难的就业前景。而我也十分好奇,材料出身的前辈会对这个问题给出怎样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前辈的答案并不像现在主流观点对“生化环材”四大专业那样的悲观,甚至对这四门学科今后的研究或者就业方向给到了很高的评价。首先,前辈从行业内部分析,认为生物这个专业具有极高的上限,只要能够学习到博士阶段,并在某些领域取得成绩,那就能成为这个领域里无可替代的权威,这种发展的上限是别的专业难以比拟的。对于化学和材料而言,两个领域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相关人才的需求也不会很少,同时,前辈在校期间学习的材料物理就是与半导体相关的知识,而如今,电子芯片等半导体相关领域也是国家发展的重点,相关企业也发展的非常好。即使是当年的材料学生毕业后加入相关公司进行工作,如今也能享受到行业的发展红利,拥有毫不逊色于其他专业的出路。对于环境专业,环保问题必然是未来各行各业关注的重点,前景发展也十分广阔。因此,从行业内来分析,前辈认为这四个专业完全不是天坑。
  同时,前辈更倡导我们具有跳出来的思维,不要只局限于行业内的发展。从跨学科的方面考虑,生物可以和医学结合,化学与材料则可以顺应时代,重点研究新电池等,为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做准备。这样将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结合,抓住时代发展热点,最好能再结合自己个人的优势,这样的发展道路就是十分光明的了。外界总是看到“生化环材”的学生毕业后都没有从事自己本专业的工作,从而得出这四个专业不好的结论。反向思考,其他行业也不会有很多从事本行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别专业也不好。所以没必要扎堆在本行工作,可以在行业外谋求发展,对生化环材也是一样的。前辈用自己的职业选择诠释了这个思维的可行性,并且将这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了我,引发了我的思考:作为复旦大学的学生,我们应该坚信,不论自己学的是什么专业,不论外界对自己专业的评价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同时明确自己的个人优势,积极找寻未来发展热点,结合相关专业,制定属于自己个人的职业发展之路。
  回忆起在复旦的学习经历,前辈认为最宝贵的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成为了他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四十分钟的交流虽然不长,但前辈已经教导了我很多。希望我的采访稿能够将前辈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复旦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