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18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鄢传若斓
臧娜校友是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的高中部对外关系主任,同时也是一名老师。在访谈中她介绍了在复旦求学时遇到的趣事和老师,毕业后决定成为一名老师的契机,以及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过程,最后也为学弟学妹送上了寄语。
一、复旦时光
臧娜校友从高中开始就对历史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同时她又喜欢操作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在报考复旦时她选择了既和历史相关,同时又偏实践的文博专业。
在复旦的求学生涯中,大三时的田野考古实习让臧娜校友印象最为深刻。2002年,在三峡大坝蓄水之前,臧娜校友和同学们来到三峡上游进行了四十多天的抢救性遗址挖掘。到了实际的田野考古,臧娜校友遇到了很多从未遇到的状况,比如在挖掘过程中挖到了墓葬,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最长一次有9天时间没法洗澡;还需要把平时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换为实际操作。不过,正是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这次实习成为了臧娜校友在复旦学习生涯中一段独特的经历,也让她有了更加良好的心态去面对之后工作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而在这次考古实践中,带队实习的高蒙河老师也成为了对臧娜校友影响最大的老师。在她的印象中,高老师平易近人,除了学术知识外也会和同学们经常分享生活经验,同时也有独特的教学方法。一个至今让臧娜校友印象深刻的细节是,有一次她挖到了一片碎瓷片,高老师告诉她瓷片肯定不止这一片,让她再找找看。之后她果然找到了很多碎瓷片并且发现它们正好能拼成一个碗。后来才知道因为第一块瓷片的边缘是干净的,高老师判断这是她在挖掘过程中不小心弄碎的,但是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她,而是让她自己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这样让学生自己思考再给予指导的教学方式也让臧娜校友在之后的工作中受益良多。
二、走上讲台
臧娜校友毕业后在香港大公报浙江记者站工作了一年。2005年,机缘之下她结识了包玉刚实验学校的创办人——包玉刚先生的长女,对其理念深感认同的臧娜校友决定一起参与学校的筹办。
在当年的情况下,国内公办学校大多是填鸭式教育,学生压力非常大,而国际学校只有外籍的孩子能上,不招收中国国籍的学生。2007年,包玉刚实验学校正式成立,成为了当时国内唯一一所中外学生都能就读且采用混班教学的学校。建校伊始,包玉刚实验学校就确定了三大使命:传承中国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发展全人教育。其中的“全人教育”,要求学生既要有学术成绩优异,也要有优秀的品格,同时还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学校创办初期,臧娜校友主要做招生方面的工作。第一年招生时学校还没有自己的教学楼,只能借市三女中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场地做介绍会,在介绍了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顾问教师团队后,虽然还没有校区,已经有不少学生决定就读。有的孩子从第一年入学一年级后一直读到了十二年级,在包玉刚实验学校度过了整个基础教育生涯。
随着臧娜校友和同事们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要进学校就读,学校的口碑也越来越好。在学校工作时间长了,管理工作之余,臧娜校友尝试走上讲台,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她开始教授“中文第二语言”“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例如今年受到疫情影响,春季学期的课程都改为了线上上课,隔着屏幕,传统教学方式也无法得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因此臧娜校友在教授“中国历史”这门课时采取了让学生自己做课题加上展示呈现的方法。出乎她的意料,学生们表现出了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献梳理能力,在课题展示中均加入了自己的深度思考。她发现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法领悟到的知识比老师纯授课的形式效果更好。
平衡好教和学的尺度,敢于尝试,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技能,是臧娜校友作为一名老师未来将继续思考的话题。
三、与学生共同成长
虽然寄宿学校的形式已经非常常见,但是包玉刚实验学校在“寄宿”上也植入了学校的育人理念。一个非常大的不同是,包玉刚实验学校的宿舍楼没有宿管阿姨,代替这一角色的则是平时上课的老师。学校每栋宿舍楼都会有一间老师的公寓,同时也会举办很多活动,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学生与上课的老师都有很长时间的接触,这样“家庭式”的宿舍氛围也加深了师生之间对彼此的了解。
臧娜校友曾在学校宿舍楼担任舍监一职,负责管理整栋楼的学生。处在这个角色,她不仅要日常督促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要时刻规范学生的行为。通常来说,这样的角色并不受到在校学生的喜爱。然而,当学生们毕业或者转学之后,重新回到校园,和臧娜校友一起回顾当年的经历,总会对她表示感谢,他们长大后才体会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当学生有了这种成长的变化后,这是作为一名老师最有收获的时候。”臧娜校友说道。
当然,作为老师也免不了会有压力。臧娜校友坦言:“压力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更多来自于需要自我提升。因为无论是中国的同事还是外国的同事,都在与时俱进,你也得不断提升自己才行。”“自我提升”是臧娜校友访谈中多次提到的词语,无论在教学还是管理中,她也在不断学习汲取知识提升自己。未来,她将教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将挑战教授高中部的IB课程。
四、寄语后辈
回顾在复旦的学习和生活,臧娜校友认为不拘泥于某种形式、更多地让学生自己探索感兴趣的领域和方向、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复旦给予她最大的收获。也正是在复旦的氛围下,她拥有了更加自由的精神状态。
在访谈最后,臧娜校友为复旦的学弟学妹们送上了寄语:“希望大家能够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在学习之余,也要多接触社会,这样才能更快地使自己进入到工作的状态中,同时也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