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级新闻学院邹静:在学习中保持对世界的新鲜感

2020-08-05|校友走访

BY 19级新闻传播学陈杨


  邹静学姐(右二)是新闻学院1994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校友。大学期间,学姐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栏目组实习。毕业一年后, 1999年她从上海回到北京,回到央视新闻评论部,在《东方时空》特别系列节目《记忆》剧组担任编导助理。后来,学姐在《东方时空·纪事》、《新闻纪实》等栏目工作,做过纪录片编导,也做过“走基层”等新闻专题。学姐说,来到新闻学院并且毕业后走入央视新闻评论部,对她来说是一种缘分。
  如今的邹静学姐依然在央视新闻评论部工作,主要担任栏目组的责任编辑。不论是线上走访前期的简单沟通还是后来九十多分钟的正式访谈,邹静学姐都给我留下一种自由洒脱、平易近人、心态积极乐观的印象。她有过迷茫,却不断在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她在工作中学习、努力找到平衡,并能够一直保持对世界的新鲜感。作为一个未来的准媒体人,我欣赏并向往邹静学姐对待事情、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态度。

  保持对世界的新鲜感

  对邹静学姐来说,“稀里糊涂地”来到新闻学院学习广播电视学专业或许是偶然,或许是一种缘分。对专业没有太多特别的了解,“可以看看这世界”成为学姐对新闻、对记者工作的最本初的印象,也是她填报志愿来到新闻学院的一个重要原因。
  谈到在复旦新闻学院的四年大学时光,学姐表示,那时候的自己“对世界比较有新鲜感”。第一次上《新闻学概论》时,李良荣老师与学生们聊到读书,表示自己同时在看三四本书,给学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姐笑称,大学四年,她确实在学校看了各式各样的书,也听了许多讲座。从那一代人常读的张爱玲、史铁生、余华等作家的作品,到社会学、哲学、宿舍同学在读的心理学相关书籍。有一阵子,学姐对管理学特别感兴趣,甚至专门去听管理学相关的课程和讲座。
  邹静学姐也曾在一段时间里对未来赶到迷茫,还没找到明确的方向。因而,她常常在城市漫步、“在城市里流浪”,试图找寻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复旦,学姐接触了许多不同门类的新鲜事物。虽然读过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听过的课程与讲座不一定都能记住,但她表示,这些东西开阔了她的视野,以后在媒体的工作中,心态也能够更开放,而不是局限在某些领域之中。
  学姐形容,他们那一届的同学似乎比较“自由散漫”。但她认为,有时候,人的一生并不一定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学姐表示,其实像这样自由的状态也挺好,保持对世界的新鲜感,同时能为自己多留一些空间。

  媒体生涯的快乐

  大学毕业之后,邹静学姐曾在松江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和另外一家公司工作两年。因为向往北京的文化氛围,她辞职来到北京,回到了曾经实习过的央视《东方时空》。
  《东方时空》,或者说,央视新闻中心评论部的氛围深深吸引着学姐。同一个栏目中,有不少老师、同事是从各个地方电视台辞职来到央视的,有种“为了理想而奋斗”的感觉。学姐刚到北京时,“百年人物”项目组在试验制作以“真实再现”为主要影视探索手段的人物纪录片,尝试用电影电视的表现方式制作电视节目,而后推出了《东方时空》特别系列节目《记忆》。这一系列节目是国内较早的做“真实再现”的探索性节目。学姐介绍道,当时大家都处于一个兴奋的、创作的状态,总导演周兵还有身边有一定经验的其他老师、音乐人都在不断摸索。学姐在这样理想的团体的创作氛围中学习,也感到快乐。
  当然,二十多年的媒体生涯中,学姐认为,更简单的快乐其实来自于因为工作与不同的人互动中相互之间传递出来的善意和在协作中从对方身上学到、了解到的新的东西。

  “你是来学做人的”

  1997年,正读大三的邹静学姐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栏目组实习。《东方之子》是中央电视台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将镜头对准我国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验与非凡人格。
  一次采访优秀华人的归途中,在车上,负责带学姐的张文华老师忽然对她说:“到《东方之子》来,你是来学做人的。” 当时的学姐愣住了,没有谁曾和她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她没明白这句话的真正涵义,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学姐在《东方之子》做编导助理,需要与编导磨合,协助编导做诸如采访速记、拍摄场记、整理素材、沟通联络等看似细小琐碎的事情。在外人看来,实习期间的这些事情或许有些无聊。但学姐表示,或许由于性格的缘故,她不会因为事情琐碎感到乏味,而是以谦逊认真的态度做好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况且,她认为,选择来央视,就是来学习的。“实际上你所理解的有意思的工作,可能它真正好玩的部分大概只有一点点。其实工作就是由琐事构成的,这些事情很多都很基础,可能在某一个阶段确实有点无聊和乏味。一般来说我没有这种感觉。通常不管干什么工作,我都会找到一个让我觉得平衡的点。”
  正式来央视新闻中心评论部旗下的栏目后,邹静学姐主要从事纪录片相关工作,当过好几年的编导。电视流行的年代里,《东方时空》、纪录片、人文关怀的大旗……学姐坦言,这些关键词之下,自己也会有一种莫名其妙骄傲的心态。2013年起至今,因为身体原因和工作安排,除了有时还会拍片,学姐主要转为栏目的责任编辑。这些年里,她的心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责编不像编导一样进行大量创作,但当学姐在如今的岗位上做一些更加细节性的工作时,她越发意识到,不只是编导,还有摄影、后期技术人员等等,每一个栏目每一个节目背后都有很多人付出,每个人的付出都是值得尊重的。
  “如果任何一个环节有一个人掉链子,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学姐这样说道。
  多年后,想起那天在车上老师说的“你是来学做人的”这句话,邹静学姐觉得,其实那时候张文华老师的这句话给了她一个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