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级信息学院电光源郭玮宏 | 活成光的样子

2019-08-26|校友走访

郭玮宏 | 活成光的样子

采访对象:201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郭玮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

/曹雪婷


一、勇于尝试,魂牵相声,艺术偕行

初见学长,觉得学长是一个有趣的人。由于我偶然提及自己观看过北方社的相声专场,我们的采访便从相声开始。

学长的高中已有20多年没有学子考来复旦,学长初到复旦时,没有直系学长学姐的帮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做,尝试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加入复旦人周报,参加新生之星(原名:新生达人秀)。开始时没有人与自己一起表演,便选择讲脱口秀和笑话,一路杀进决赛,走上演艺之路。回顾本科的岁月,学长说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自己选择了四年学术+文艺的神奇路线:和认识的法学院同学一起说相声,四年搭档,情谊深厚;创办北方社;参加毕业大戏,举办了第一个毕业相声专场;担任毕业晚会语言类节目的导演……

提到北方社,学长向我介绍了它的前世今生。北方社的前身是东北人创建的一个吃喝玩乐的生活类社团,类似北方同学的老乡会。有一天大家感觉“吃喝玩乐”太空虚,不能满足人生,讨论过后,大家决定说相声。社长请到校外的老师教大家打快板,指导相声。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社团有了阶梯式的进步,默默转型,成为一个文艺类社团。

虽然毕业已有许久,学长仍热爱着相声艺术,为相声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剧场中表演相声,2016-2017年表演相声五十多场,2017-2018年表演相声100多场,在B站或其他视频网站上都可以搜索到学长的精彩表演。

二、醉心学术,研究光源,发出光亮

【为什么选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名字是电光源研究所的一个继承,与拓展专业面向、调整就业等息息相关。学长认为,首先,学光源是一个很光明的事业。其次,这个专业人相对较少,知识与技术非常实用,研究内容趣味性强。仍记得,技术科学实验班分流宣讲的时候,帅气的孙耀杰老师给自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学长自己选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重要原因。

【做科普的经历?】

读博期间,学长参加了许多科普活动,将自己活成一束光。在研究所周边,比如曲阳四小、虹口四中心等等地方上科普课程;参加院里组织的活动,比如去浙江义乌、金华,湖南宁化,青海玉树做科普;参加科普讲解比赛,市科委举办的科普活动。学长会选择讲一些和大家生活有关,而且和自己的课题相关或者和研究领域相关的内容进行科普,比如说人的主观认知、色度学,光度学等等。

做科普是换一种方式给大家讲课,好像是给小朋友做pre,让他们听懂自己在说什么。

学长会给小朋友讲牛顿三定律的内在逻辑,即牛顿定律如何来搭建整个世界: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即没有力的环境下,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我们认为有一个孤零零的东西,周围没有任何东西和它相互作用、发生联系,这个世界中只有它一个物体,这个物体什么性质也表现不出来。牛顿第二定律是运动定律,讲的是有力的条件下,物体运动状态如何变化。不考虑力从何而来,在力的作用下,这个物体要么动起来,要么停下来,要么改变运动方向等等,发生了变化。牛顿第三定律讲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个物体相互作用。这时候世界上就有了两个物体,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彼此间产生联系。随着物体的数目增加,物体间不断产生联系,从孤单的东西到整个世界,世界被逐渐搭建了起来。

学长认为,做科普,不是把初中、高中的知识提前讲给小朋友,而是讲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一些课堂里听不到的,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做科研更要求精确性,比如说一个实验的结论,要明确指出实验条件、实验状态;但是面对大众的时候,不要讲太多实验条件、实验状态,而是把最关键的东西讲给大家。

【毕业之后的经历?】

学长本科毕业后,选择了硕博连读的道路。从事的专业是“电路与系统”,这是一个很宽泛的专业,含有很多研究方向。

学长研究的课题之一是LED光生物安全检测技术。400nm-500nm的蓝光可能对人体视力有危害。人眼有两种视觉细胞,视感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感细胞不能分辨颜色,能分辨明暗,更敏锐,晚上光线很暗时视感细胞工作,观察物体更多依靠视感细胞。视锥细胞有三种色素,用来观察各种颜色。蓝光照射后,细胞代谢产物有氧化性物质,积累过多会破坏视网膜,造成危害。研究过程涉及分析、评价、快速检测等。

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太空舱的杀菌。强辐射杀菌、化学物质杀菌对人体有一定危害,现在在研究将紫外LED应用于这个领域,并提高其杀菌效率。研究过程需要做实验、得数据、找公式、建模。学长和做生物的人联系,进行“涂培养皿、培养细菌、杀菌”等一系列实验,前两个月在中科院的巴斯德所进行研究,后来在肺科医院研究大半年时间,平均一天去两次肺科医院。

【所从事的领域未来十年的发展和痛点?】

【飞机】

虽然“自主知识产权”无可指摘,但是技术方面还有欠缺。

2017C919首飞之后到现在一直在验证,不停试飞,还没有正式投入运营。我国和俄罗斯合作的飞机,穹顶的验证规划在2023-2025年,即验证在2023-2025年,真正设计出来大约要在8-10年之后。

制作飞机的周期非常长,比制作卫星慢,更加谨慎小心。相比而言,卫星的周期没有10几年那么长,不考虑立项花费的时间,直接投入做的话,一年左右就可以完成,最多2年左右,如果从整体设计开始考虑,大约需要5-6年。

飞机这个领域其实没有什么痛点,飞机能够制作出来已经很不容易,国外不提供基础知识,大家没有经验,什么都是从头开始,都在拼死拼活地做,真的很辛苦。这个领域仍需要砥砺前行,艰苦奋斗。

【光源】

向智能化、健康舒适、人性化方向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照明,以人为中心,不只强调光源,更强调整个光环境的评价,人和灯都是光环境的一部分,看人和光环境的相互作用,人对光环境有什么影响,光环境对人的生理系统有什么影响,量化地评价、改进,包括色度学模型在演化,不断提出新的模型。

以前的评价方式,认为人眼观察到的颜色和在太阳光底下呈现出的颜色是最接近的,这是最好的,后来研究发现可能不是这样的,人眼更喜欢饱和度更高、对比度更高的颜色。现在的照明要求已经不全是为了还原太阳光底下的颜色,而是饱和度更好的颜色,有了新的评价体系。

如何给人定制化照明、舒适化照明,是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人和人的主观差异一般非常大。做统计的时候,有时候做不出基准线,只能看相对趋势,虽然每个人的基准不一样,但是趋势是一致的。比如,面对越亮的光,人的瞳孔越缩小,对不同人来说,瞳孔大小的起始值,缩小的范围差异非常大,但是缩小的比例可能是一致的。也即:可能找到一致的规律,对一个人测一个点,就能推测处所有的东西。

三、对本科的学弟学妹的建议

首先,大学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好好学习。

大学的学习和高中的学习不同,需要自己做规划,因为可能有大量事情占用自己的学习时间,比如社团、学生会工作,短期的事情很多,需要自己做权衡。

学长说,自己也会有迷茫或者困惑的时候,比如说数学物理方法学不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要怀疑自己,要坚定地前行、不断地努力。学长说,直到自己读研究生、读博士,用MATLAB处理一些大的数据,才真正更理解了线性代数和矩阵;自己开始数学建模之后,才更理解了微积分和微分方程。

有时候我们认为学不会某个科目,比如高等数学,比如线性代数,不是因为自己的实力不够,而是“学的逻辑”出了问题。举例来说,写高数教材的老师,和讲高数课的老师,他们的高数已经学的非常深入了,讲课过程中可能不会给学生讲高数的逻辑或者如何应用,而只是按书中的内容走,这样学起来感觉没有方向。

有目的性地看知识能掌握的更好、理解的更深入。学长在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做系统的时候,回顾《自动控制原理》这本书,用到模电知识再去看模电(模拟电子技术),用到数学知识再去看高数。知道知识点在哪里,用到的时候能够找到可以事半功倍。

学会用知网,学会写论文,学会查资料,学会做pre,这些都是复旦学子的必备技能。

其次,要想好未来自己要做什么,尽量早地想好自己要做什么,并为此做充分的准备。提前规划,才能游刃有余,不至于大四陷入迷茫。

如果打算出国,准备语言考试、交流经历等等;如果打算就业,最好有足够实习经历等等。

如果要做科研,最好早一点进入实验室。科研不仅需要做出结果来,也要很好地将其表达出来,图美观清楚,文章有很好的条理、逻辑。

自己找科研方向的时候,一定要深入了解,因为有的课题浅尝辄止觉得有趣,真正做进去了却可能不觉得有趣了。做学术没有止境,总会遇到新的问题,要不断尝试、看新的东西、挖掘新的可能性。不是每个研究生过的都很爽,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苦,需要长期投入,得到的满足感可能只是一瞬间,而且努力不是都会有结果,努力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