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于天然:勇于尝试、敢于担当

2020-08-05|校友走访

BY 20级法学院黄欣琳

于天然学长毕业于复旦大学2004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现就职于中石化广州工程公司,是一名工艺工程师,负责炼油工艺设计。
  回忆起毕业后的职场经历,学长的第一份工作与工程环保设计相关,一年后与同事共同成立了环保公司,主要针对炼油厂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环保处理和石化炼油。三年后选择去北京化工大学的化学工程专业读研进修,硕士毕业后来到现在的单位,负责工程设计。回想几段工作经历,学长感慨创业阶段令其尤为印象深刻:创业过程是从无到有、不断学习的过程,很多工作比如独立设计一个设备或是进行三维设计开发都需要自学,尽管当初边工作边学习很累,但当发现创业中学到的知识碰巧能用到现在公司的项目上时心里很有成就感。因此建议同学们入职头几年一定要多学多做,把目光放长远,而不是纠结于学到的东西当下是否能发挥作用,付出不一定能马上收获,自我学习的过程却是一种自我沉淀,是对未来综合能力的一种提升。然而创业也遇到了不少困难,除了团队沟通问题,最大的难点是市场开发与商业模式方面,由于尚处于创业初期,团队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公司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却无法保障公司业务的连续性。学长反思这段经历时坦言,自己从校园里出来时还很单纯青涩,未能认清自己,更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和最大限度,因此经历过不少坎坷,创业经历使自己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转变为知晓人情冷暖的社会人,不仅对自己逐渐有清晰认知,也认识了身边的合作伙伴。谈及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学长也以创业中的一件小事为例:当时学长负责公司采购,由于刚从校园里出来,他并不熟悉采购流程,也没有购买相关零件的经验,于是用“最笨的方法”,不懂就问、货比三家,只有亲力亲为地与商家打交道,才能了解市场中的潜规则,半年后他便成为了采购方面的老手。从这件小事中,学长分享了自己的体会:职场上切忌自以为是耍小聪明,特别是在行家面前,有时候最笨的方法往往是最聪明的方法,踏实努力才能进步最快。
  谈及在复旦求学时最难忘的人和事,学长感慨,百年名校大师云集,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侯惠奇老师。学长笑言,刚上大学时自己对未来一片渺茫,当时的毕业论文有幸能得到侯老师的指导,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你的特点很适合做工程”对学长来说感触很深,“因为这句话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特点,正是这句话老师把我领到这条路上来了,此后我一直在这个领域深耕”。侯惠奇老师学识渊博、淡泊名利,与学生沟通时倾囊相授,在教学上无私奉献,无论是做人做事都能从这位老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学到很多,这无疑是对后辈最好的鼓舞。至于最难忘的经历莫过于参加了学校自行车协会组织的一场千岛湖骑行活动。当时学长与同班同学结伴从复旦邯郸校区骑到浙大紫金港校区,凌晨4点出发晚上12点到达,从上海到杭州,270公里,历经20小时,期间爆胎6次。学长认为那次是他运动生涯中最大的挑战,他通过积极面对挑战和多做尝试,磨炼自己的意志,至少在遇到困难时知道自己的极限,同时这也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在多次尝试中了解喜欢不喜欢什么。学长特别提到,这要感谢复旦为学子们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环境,并且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能够让我们探索不同领域、尽可能多做不同的尝试,对确立未来方向颇有帮助。
  对于接下来的人生规划,学长坦言他会继续夯实工程设计基础,准备考注册咨询工程师和一级建造师,向项目管理岗位发展,活到老学到老;生活中陪伴家人。最后,学长建议:在复旦良好的环境下多去尝试,用尝试去认识自己,对自我成长的帮助是最大的,优秀的人应该把格局放大,眼界宽广、胸怀大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