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20级法学黄欣琳
杜剀学长毕业于1993级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目前在上海的一家集团公司担任高管,主管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审计工作。
杜学长本科毕业后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从事审计行业近20年,后曾就职于一家国务院批准和全国工商联领导的大型民营投资集团。谈及职场经历,学长回忆起发生在1998年的故事,那是进入四大工作后的第一次出远差。由于是上海人,学长第一次到北方非常兴奋,虽然一路颠簸用了两天一夜才到客户处,但途中经过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也算聊以慰籍。落脚后激动的心情很快被浇灭,工作的环境在大雪中的乡村,无论是工作基础,办公设施还是住宿条件都异常艰苦,即使那已经是当地最好的招待所了。令学长记忆犹新的是招待所的暖气和热水供应时间不固定,早上的morning call是关停的暖气,晚上的熄灯号是断供的热水。若是加班晚归碰上大雪,又找不到“黑车”,便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踏雪而归。工作结束后回家过年,由于学长不适应北方气候着凉了,回家后就开始发高烧,五天的春节一天都没有耽误,全都认真地卧床休息了,退烧后春节假期结束了,新的项目也接踵而至,咳嗽着奔赴外地。“那段经历艰苦的让人印象深刻,但于我而言却非常有纪念意义”,他说,职场生涯中碰到的很多艰辛其实可视为一个磨砺自己的机会,而越是年轻时越早遇上越好,因为如果前半生的职业经历都在象牙塔里度过,这相当于在蜜罐里成长,当年纪渐长后再遇到这些困苦磨难则可能失去了年轻时候的冲劲与精力去应对,任何击不垮你的只会让你更坚强,因此年轻人应该“狠心”将自己放进一个艰苦的环境,接受生活的洗礼。其次,现在的毕业生其实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把格局放大、把眼光放长远,更应该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无论是四大、外企或是国企、金融行业都并非如外人想象般美好,高洋上的企业起点也高,而在高起点高平台的企业工作需要在背后付出很大代价,工作中也会碰到很多困难,因此不能只看外表光鲜而忽视背后努力,你需要加倍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如果想要在职业生涯中有好的发展,就需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放下身段,忘记出身。人是这样,企业也一样,学长以安达信为例,解释了高起点的企业一直在往上发展的原因:2002年普华永道合并安达信后成为现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最大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而安达信在合并前之所以能成为在中国做的最好的一家外企事务所,是因为野蛮生长,作为一家外企能放下身段到当时还百废待兴的中国去开拓业务,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值得敬佩,安达信中国在业内直到现在还是一个传说。打个比方,现在学游泳大家都是去会所或酒店有教练上课,而以前可能就是被扔到池子里,看你怎么浮起来,哪怕最终是难看的狗刨式,至少你靠自己的能力存活了下来,而这可能时最快也时最有效的办法,虽然不一定很多现在的学生都会接受。
关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克服体会,学长认为“所谓的困难是否会成为困难取决于你愿不愿意去做这件事”。学长在2005年底被公司派驻到海外法语区国家工作两年,期间自己碰到了两大挑战:一是语言障碍,原先工作语言以英语为主,但法语区国家使用法语居多;二是交通,在欧盟国家工作通常需要自驾出行,而当时学长因身处公共交通方便的上海并没有考驾照的意愿,紧凑的工作不允许也他腾出时间学车练车。因此这两大障碍将成为海外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颇有些“五十学吹打”的意味。于是他趁着办理工作签证的半年时间内开始了语言学习和考驾照的准备。法语学习上,学长用尽一切办法去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包括周末报班上课,平时听力训练等,到法语区后则在学校封闭式学习,并且工作日用午饭时间请老师到公司上课,尽可能将自己置身于法语为主的语言环境中,直到结束海外工作的前几天仍在坚持上法语课。至于学车,学长当年在国内拿到驾照后就去海外工作的地方实战了,他认为在国外开车特别考验国内学习的扎实程度,因为国外汽车很多都是手动挡,而且欧洲国家道路普遍窄小,冬天容易下大雪,上路的实际难度增大。为了提高驾驶技术他买了国外的驾驶课程,本以为到冬天的时候自己已经可以开车上路了,没想到却出了一场车祸,谈及此处学长仍心有余悸。冬日某天大雪纷飞,他没有注意到人事部发出的暴雪警告邮件(因为信件是法语的,而之前被告知公司是个“国际化”大公司,所有重要的邮件都是英语,所以那个法语的提醒邮件就被直接无视了,这也说明了法语学习的重要性啊。。。),照常开车出门,由于没有雪地开车的经验,下坡时也没有意识到要去减档位和拉手刹,而猛踩刹车,就把车子撞坏了,于是只能冒着大雪,用自己蹩脚的法语去和法国修车厂,租车公司和保险公司交流后续处理问题。同事知道这件事后利用下班时间去指导学长如何在雪地开车,我非常地感恩同事们地付出,虽然可能让他们对中国人地驾驶技术有了误解。但有一次印象颇深的是夏天开车去南法度假,从南法去瑞士的路上由于当时的GPS功能不那么齐全,竟然盲从导航开到了阿尔卑斯山上,夏天的山上竟然在下雪,山下左右一片白茫茫,一边是山体,一边是悬崖,能见度只有十米,山路有时窄的仅容一辆车过,但经历过之前的教训最终也扛过来了。这段海外工作经历让学长深切体会到异地工作安家落户的同事们的艰辛,自己更加能够积极地换位思考他们的不易,到一个新环境去工作或学习对人生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更是对个人能力的锻炼。此外,只有去到当地体验过生活,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民俗习惯,才能感受到他们的工作风格,而在国际化事务所工作好处之一就是能接触到不同的国家文化,见证其包容性。“海外工作的那段岁月教会我不断给自己充电,最开始或许是被生活和工作节奏推着去学习,但渐渐地我沉浸到这种边学习边工作的状态中,渐入佳境”。“工作中尽自己所能地完成任务,但其实很多时候都只能依靠自己摸索,没有人会教你怎么做,因为很多事情在当地人那里是约定俗成的”,由于理解第一次出国工作的辛酸不易,学长会主动将自己在法语区国家工作的经验传授给公司下一批出国的年轻群体,并最为中国赴该国的第一人,开辟了中国和欧洲公司间工作交流的常规的项目,“当下一批人过去,别人会发现原来中国人也是很国际化的,他们也会用很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中国员工,如此才可消除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和文化焦虑,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也是有些成就感的,有点建设性意义的”,学长笑着说。
回想起求学中难忘的事情,学长提到了1993年入学时的军训。当年无需像往届学生一样要军训一年,93级只用去南昌陆军学院军训两个月,所以在90-92级军训一年的学长眼里可能觉得93级的2个月军训是“充话费送的”。从早晨五点起床开始跑步训练,一直到晚上九点洗漱睡下,没有安排文化课,也基本没有时间接触到书本,“但其实当时于我们而言能有时间看书上课就是一种幸福,即使军训时我们距离高考结束告别课本和试卷也就是2个月”。还记得军训开始时大家一起看“狮城舌战”——新加坡和央视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赛,代表复旦参赛的有蒋昌建、严嘉等人,有王沪宁、朱维铮、俞吾金等老师指导,复旦战胜台湾大学队获得冠军,复旦学子均引以为傲!“军训时我的射击成绩不错,被选拔去集中训练并参加了军校的毕业演出,最后还被评为军训优秀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