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瑛:一个教师的逃离与回归
访谈对象:谢文瑛校友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
撰文:曾天馨
2014年,谢文瑛从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但并没有立刻进入专业对口的教育行业。“当时还是很纠结,教师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家人也有很多做老师的。但我不想按部就班直接就业。”对外汉语的热潮还未退去,她进入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2018年,她进入嘉定二中,执教高一语文。当初因不想立刻当老师而继续求学的她,走过四载春秋,看似回到原点。然而,她的行囊比来时充实。
一、有机会要出去看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谢文瑛参加了孔子学院的汉语志愿者项目,前往新西兰,担任中小学汉语教师。
在新西兰教汉语的生活简单而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她享受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作为一名外国人,她亲身体验了新西兰人的日常生活。“走过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回忆起当时的生活,她的语调中透着不虚此行的怀念。由于与当地合作良好,谢文瑛得以留任一年,甚至有机会长期在新西兰工作。虽然考虑到新西兰离家比较远,谢文瑛放弃了长期工作的机会,但她非常推荐孔子学院的志愿者项目,“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可以出去看看。”
二、汉语教师的语文转型
回国后,谢文瑛锁定了教师行业,在公办学校和国际学校都投了简历。几番衡量之后,谢文瑛走上嘉定二中的讲台。
从校园到职场,处处要求拔尖的她曾经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后来。她试着放平心态,以一种更加淡然的姿态去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机遇与挑战。
由对外汉语教师转型而来,这位新手老师自称在专业性上不如中文系毕业生。参加工作第一年,她需要在教育理论、文学理论等方面补短板,还要熟悉课程,积累自己的教案。不过,也因为没有接受过文学、教育学的系统训练,她更容易摆脱传统教育思维的路径,为语文课堂提供一些新的灵感。
例如,在讲《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大部分老师都是循规蹈矩地解释字词,疏通文句,将文风总结成几个词语灌输给学生。而谢文瑛讲授这篇文章时,突然想到:为什么李白会形成这样区别于杜甫的独特风格?这个问题启发了她,也吸引了她的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穷追不舍,学生不仅完善了对李白的印象,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外国学生交流的经历使她的思想一直比较活跃,正是这些跳出格套的灵光乍现,让谢文瑛意识到对外汉语教学带给她的独特优势。
三、教师行业的发展和痛点:
展望教育行业,谢文瑛认为,未来十年的发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会大刀阔斧。发展在此,痛点也在此: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充实自己,但也容易放纵、麻痹自己,需不时提醒自己要有所追求。
谈到教师这个职业,谢文瑛说,教师虽然生活相对简单,但是成就感比较高的职业,面对学生,更容易保持年轻的心态。尤其在上海,学生素质高,老师的幸福感也高。她还比较了公办学校、国际学校和课外辅导机构三类教师的差异。公办学校虽然薪资在三者中相对较低,体制内条条框框比较多,容易“一眼望到头”;但体制内工作稳定。国际学校比公办学校更忙,压力更大,没有编制保障,但工作更加有趣,工资也更高。课外辅导机构的薪资上升空间最大,但课外辅导机构老师的业绩压力也最大,而且一般在晚上和周末上班,与大多数上班族的休息时间正好错开,这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有潜在的尴尬。
在短短两个小时的访谈中,谢文瑛学姐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对于行业、职业的看法,这些认识基于她和朋友的经验,可以为在校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虽然她之前没有把教师列为第一选择,但倾囊相授的热情却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底色。未来,她还将在教育领域深耕,日子如流水,挟着大小小的砂石,她沿着河岸稳步向前,眼里映着日月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