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级计算机学院本科陈隽伟:始于兴趣,立于自由
文章来源:2023年复旦大学校友返校日校友面对面活动
走访同学:2021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魏同
一、复旦求学:探索与突破
陈隽伟于1999年进入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就读。抱着选择当年热门专业的希望,以及对文理并重的综合性大学的期待,陈隽伟由此和复旦结下了缘分。然而在就读一学年后,他逐渐发现自己并不太适合这个专业。时至今日,他仍对大一大二学习离散数学时的挣扎感受记忆犹新,“自己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结果成绩不如一直打游戏的天才”。而到大三后,他逐渐接触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课,渐渐培养起了对专业的兴趣,成绩也慢慢提升。
探索并追随自己的兴趣,不仅贯穿了陈隽伟的学生时代,更是成为了他后续职业发展的主线。对兴趣的追随、从心出发的感受,也成为了他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选择行业和雇主的重要参考,也是支持他应对挑战、不断转型的持久动力。
二、职业生涯:转变与坚守
陈隽伟的职业生涯曾经历过多次转型。本科毕业后,陈隽伟选择了将专业匹配度较高的IBM开发岗位作为第一份工作,但在一年的工作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自己更适合面向客户的岗位,于是转向渠道销售,后续又从事过IT咨询。随后,他进入杜克大学攻读MBA,2009年毕业后进入波士顿咨询公司并工作了4年,又于2013年底加入德勤摩立特,一直持续到现在并担任合伙人。
在管理咨询的职业生涯中,陈隽伟先后负责过TMT、工业品、汽车、银行等多个行业的项目,目前主要深耕于消费品行业。在十余年的从业生涯中,陈隽伟曾服务过诸多大型客户,企业赋能,帮助客户获得更多差异化竞争优势。当谈及为客户带来的商业价值,陈隽伟也感受到由衷的成就感。
选择深耕咨询,不仅是出于为客户赋能的行业属性,也是因为咨询能给他更为自由可控的生活方式。陈隽伟坦言自己并不喜欢加班,也曾有连续21天凌晨下班的经历,而在德勤十年,在前辈合伙人的建议和引导下,他逐渐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和思维模式从consultant转向客户高管的trusted advisor,通过获取客户的信任,从而建立长期且持久的客户关系。
这种良好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也是陈隽伟在管理咨询领域成绩斐然的重要原因。在去年经济下行、咨询业务大量收缩的情况下,陈隽伟的业绩反而创了新高。在陈隽伟看来,这是一种建立在客户充分信任上的业务韧性。而这种关系的建立,一方面依赖咨询顾问对行业的洞察和专业的技能,拥有对行业独立的观点,并将这种洞察和认识输出给客户并让客户有所启发;另一方面,也要求咨询顾问的换位思考能力,真正体察客户的需求所在,直击痛点,帮助客户解决关心的问题。这两种能力的培养,陈隽伟认为既得益于在复旦求学期间和MBA专业课上获得的分析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在多年工作中不断碰壁、不断反思、不断突破而逐渐沉淀出的经验。
三、寄语学弟学妹:热爱与韧性
光鲜的成就背后并非一帆风顺,陈隽伟在职业转型的过程中也曾经历数次碰壁,“说白了就是要被骂”。面对领导的批评、客户的挑战,他始终抱着“明天比今天好一点”心态,在碰壁后不断反思、复盘,集中精力寻找出路。同时,得益于咨询公司师徒制的管理属性,请教资深前辈的经验、和优秀的同事对标看齐,也是他获得快速成长的途径。陈隽伟谈及团队中的一位令他印象深刻的90后项目经理,认为她快速成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扎实的基本功和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二是对行业的热情和对工作的兴趣,三是每完成一个项目后和领导的及时沟通与总结。这种善于复盘反思的自我意识和工作方式,也使得这位项目经理在后续项目上的表现能有明显的提升,获得长足的进步与成长。
面对当下应届生面临的就业寒冬,陈隽伟坦言自己也曾有过两次类似的经历。本科毕业碰到互联网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危机,MBA毕业时再次遇上全球金融危机,经历过Headcount冻结和推迟入职。当时的陈隽伟也曾一度感到郁闷,但现在回看,一旦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寒冬具有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性对职业发展影响并不会有当时想象的那么大。对于应届生职业规划的建议,陈隽伟认为难以一概而论,但职业的选择应该尽量契合个人的兴趣,只有真正热爱,才是获得长足的发展动力。如果对商业感兴趣,咨询依然是一份值得去尝试的工作。
最后,陈隽伟再次提到母校“自由而无用”的民间校训寄语学弟学妹,对这句校训的感慨在他毕业后愈加深刻。在作出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陈隽伟也习惯于依照自己当下的兴趣和感受进行选择,追求尽可能的自由,这样的选择在事后看来反而更容易持久。“如果真心感兴趣,会发现不管怎么样都能到那里”,陈隽伟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