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级社政学院蒋仁静:享受当下,保持学与思

2020-08-08|校友走访

BY 19级国际新闻传播 罗思思)

校园变化与复旦记忆


       “我永远都记得一教门口的自行车是停的最多的,我们那时候看美剧都是到一教的电脑房去看的,”蒋仁静说道,“我上一次回复旦还专门去看了一下一教,好像门口就没有停那么多的车,可能现在同学们都有电脑了,就不太需要再去机房了。”

       谈及毕业后回母校印象最深的校园变化时,除了因笔记本电脑的普及,一教门口不再如从前那样“热闹”之外,蒋仁静还提到了南区后面的一条街。“(以前)这条街上有奶茶店,也有很多的书店。我上一次回去时隐约记得那条街奶茶店越来越多了,但是书店好像越来越少了。我以前还常常在那儿买各种各样的书、碟之类的。”

       笔记本电脑的普及和实体书店的没落确实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也进而影响和改变了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回顾在复旦度过的校园时光,蒋仁静印象最深也最怀念的是和同学一起相处、相约出行的那些日子。“我们当时第一年是混专业的住宿,所以同一个宿舍是四个不同专业的同学,我们关系特别得好。”她说道。

       复旦大学是国内率先实践书院制的高校之一。从2005年起,新生入学后被全覆盖地分到各个书院。当时的书院,实际上是新生书院,在那里开展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

       蒋仁静在入校时被分进了腾飞书院。她的其中一位室友是药学专业的,大二大三两年这位室友去了枫林校区学习,最后一年去了张江校区。蒋仁静则是在邯郸本部完成了本科四年的学业,“因为我们关系特别好,所以当时我没课的时候,经常要坐校车去看她。她上课,我就跟着旁听一些药学专业的课。”

       和室友的日常相处以及与本专业同学的相约出游,共同串起了蒋仁静的复旦回忆。闲暇时和同学一起骑车去的共青森林公园、毕业旅行游玩的三清山……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毕业之后,关于校园的记忆未必停留在学习了哪些知识,那些去过的地方、沿途欣赏过的风景、并肩同行的伙伴,或许会被更深刻地留存在心间。

有张有弛,向前迈进


       转眼间,复旦迎来了115周年校庆,距离蒋仁静离开校园也有十个年头了。毕业之后,她以销售管理培训生的身份进入了当时的卡夫食品公司(后公司进行架构调整独立出来,现名亿滋国际)。

       当年那个喜欢去一教电脑房看美剧的女孩,如今在这家美资公司一待就是十年。回忆起大四找工作时的那段经历,她说:“我当时希望能进外企,认为美资公司的氛围会相对轻松一些。卡夫作为一个食品公司,感觉也会更加有趣。”

       带着期待与憧憬,蒋仁静来到了卡夫。这家公司的氛围以及她所选择的工作领域与她很契合,这点也是她感到非常幸运的。

       对于即将求职的学弟学妹,蒋仁静基于自己的经历建议大家选择一个比较有兴趣的领域深耕,打造出核心竞争力,成为这方面不可替代的人才。“不一定要固定于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岗位,因为岗位的定义其实一直都在变化。但你要找到自己最擅长并且感兴趣的工作属性,然后在这个属性上不断地精钻下去。”她这样建议。

       近年来,零售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者在变、客户在变、渠道在变,对销售所具备的能力也相应提出新的要求。蒋仁静认为,对外部信息和市场环境保持敏锐的嗅觉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与时俱进,只有让自己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才不会被落下。

       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蒋仁静坦言自己其实没有特别大的野心。她希望自己不仅局限于完成日常的工作任务,而是能够经历一个积累和沉淀的过程,逐渐形成一些方法论、建立起一套理论体系。如此,便是她所期待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上创造出的价值。

       “无论是人生还是工作,其实都是一个马拉松。你得让自己有张有弛,在一个比较游刃有余的状态下去前进,那样会更长久一些。”蒋仁静这样说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