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2019级原子与分子物理 石盼华
吴越先生2006年进入我校数学科学学院学习,于2010年在数学科学学院直研。2013年应用数学硕士毕业后加入嘉实基金公司,历任研究员、基金经理。
谈及毕业后离开上海选择到北京工作,吴越校友表示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家里人从事金融行业的缘故,所以在上大学之前他就对个人整体职业发展路径思考得很清晰。另外就数学专业而言,他认为从整个的逻辑框架体系和金融方向发展的职业路径来看,这两者是相通的。在坚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后,他在校期间参加了校内的一些学生社团,如金融保险协会;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他也不断尝试实习工作,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此外,他还参加了一些资格证书的考试。就这样,吴越校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在上海、北京、深圳的offer中选择了嘉实基金。用他的话来说:“倒不是选择地域,核心还是选择公司。”
吴越校友结合自己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个理工科学生的共性问题——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大部分理工科现有的培养体系中,很少有科目或者时间去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但经管专业不一样,他们很多课程是以大课题、小课题的形式去做,这就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这种软实力上,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能力,从整个人群角度来说,理工科学生相对于来说会有一些天生上的劣势。而这种劣势如果带到工作当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实际工作中,不论是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民企、外企,只要有人的地方,都逃不掉与人打交道。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努力就好”,单靠成效获得更高认可了。
吴越校友例举了他工作之初当研究员的例子。他认为,研究员的必备项是要做好研究,但是这不是一个好研究员的充分条件,它只是个必要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充分条件是研究员在做了一个很好的研究之后,卖方的研究员需要把这个很好的研究转化给买方;如果是买方的研究员,那么就需要转化给买方里面的基金经理和投资端。在转化的环节的时候,就不再是考验研究能力、逻辑框架,而是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就是理工科会有的一些劣势。比如研究员需要怎么说服买方或基金经理去买研究的股票,从而把它转化成基金经理对研究员个人的认同。推而广之,这个能力不光是金融业需要,吴越校友认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
对于公募基金未来的发展,吴越校友是十分看好的。在最近一两年,尤其是今年,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是基金公司的头部效应十分明显。 另外就是二级市场的资金构成可能会更加成熟、先进,然后稳定。另外,最近几年私募行业发展趋势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