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级国政吴敏:早做打算,事在人为

2020-08-11|校友走访

BY 18级国政蒋屹阳

校友简介:吴敏校友1995-1999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本科学位,后就读于中山大学金融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入职宝洁、迪士尼、百事等公司,目前于波科国际医疗贸易有限公司担任财务总监一职。

  一、 回忆复旦
  回顾在复旦求学的那些日子,令吴敏学姐印象最深的是复旦的老师们。吴敏学姐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浦兴祖老师的口头禅——“操练思维”,不同于初高中的传统学习模式,进入大学以后要学会批判性的思考方式,要敢于对一些定论提出挑战;95届辅导员陈超群老师言传身教“重情义,轻利益”,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与整个班级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徐以骅老师作为吴敏学姐的导师,不仅在学习中有所指导,对她的工作择业也多有帮助;另外还有周志成老师的经济学课程、洪涛老师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等。这些老师或多或少都对吴敏学姐的人生价值观、生涯规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谈到复旦“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吴敏学姐说自己在大学刚入学的过程中也有一段较为迷茫的日子,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什么切实清晰的规划。而一次和同学闲聊时,同学认真地说起,“我觉得你还是可以做些事情的,你是不是要想一想,稍微早点规划起来了”,这对她有所触动。加上自己本科期间宏、微观经济学的不错成绩和对经济金融的兴趣,在大三时,吴敏学姐定下了志向,准备考研到高考时擦肩而过的金融系。
  吴敏学姐觉得,大多数人虽然很难在大一开始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并有所规划,但是只要能边走边探索,也能够慢慢地找到一条相对明确的道路,关键在于对寻找自己的方向这件事情要保有清晰的意识,不能浑浑噩噩地度日。

  二、 毕业以后
  考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吴敏学姐向我道出了其中的曲折。文科出身的吴敏学姐在数学方面较为薄弱,第一年总分过了分数线,但因数学差了2分而遗憾落榜。在毕业以后,吴敏学姐进入国企人力资源部,但几个月实习期后,她发现该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于是下定决心再次考研。第二次考研,吴学姐在数学上狠下功夫、成功过关,但总分却又欠缺,遗憾地再次与复旦金融系擦肩而过。此时她恰好通过一位中大金融系的老同学了解到,那里的研究生名额还有两个空缺。吴学姐于是积极主动、多方奔走,最终得到系主任的认可,进入了中大金融系深造。
  读研究生期间,吴敏学姐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更加明确。就读期间她积极参加了学生会和校内各项活动竞赛,并在毕业季做好充分准备,成功被宝洁公司招录为财务部管培生。而后她又先后在迪士尼的亚太总部、百事可乐等公司入职,并曾赴美深造MBA,回国后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在现在的公司一直做到财务总监职务。
  对于职业,吴敏学姐提到了财务工作的两大特点。其一,跨行业性。财务管理工作有较强的通用知识基础,在从事具体工作时通过对特定行业业务的深入了解,和财务基础理念有机结合,便能够迅速支持业务的发展。这一“可转移”优势使得财务管理者有相对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行业的局限性较小。其二,全面性。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其他部门工作相比,比如研发部、供应链、销售部、市场部等,更有机会从初始研发、采购制造,到市场推广、销售终端的整个价值链做通盘考量和管理,更好地建立全局观、战略观。很多公司的CEO也都具备财务背景或直接从CFO转型而来。因而这个职业不仅有较强的专业性,也有很多机会往综合管理方向发展。

  三、 经验之谈
  对复旦大学的学弟学妹们,吴敏学姐也提出了三点经验感受:
  第一,早做打算。在大学生活中,虽有大把自由的时间去体验生活,但是对于人生大问题应当早点开始思考,想清楚自己想要些什么、想做些什么,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有所琢磨。
  第二,事在人为。吴敏学姐的几次个人经历都是自己主动争取而来,无论是升学还是入职。虽然回过头看,很可能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当时那种不拖、不等、尽最大努力争取机会的做法,至少让自己回首时不至于留下遗憾。
  第三,不要过于注重短期得失,眼光放长。学习知识的能力只是一个方面,在工作中还有情商、逆商、沟通管理等等很多方面的能力需要发展。随着年龄增长,不同学校人与人之间差距其实并没有高考时那么大。前路漫漫,自己的不断努力更重要。因此,对诸如绩点等一时的得失没有必要看得太重。

  与吴敏学姐1个多小时的访谈令人意犹未尽。她对在复旦的一些趣事的回忆,毕业后考研、就业的心路历程都对我自己未来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的规划都有了很大的触动。最后,吴敏校友也提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别委屈自己”,大家可以多听听各专业的课程,多与身边的师生朋友交流,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