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公卫学院张璟霏: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轨道

2020-08-12|校友走访

BY 18级公共事业管理段旭昶 18级预防医学李则宇

张璟霏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11届毕业生。本科期间,张璟霏修读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二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医疗领域咨询和投资工作,目前担任上海博远资本投资副总裁。

  相比于自己的其他公卫同学,张璟霏在本科阶段很早就确定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得益于大一时接受的通识教育,她结识了来自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的同学,了解到自己专业以外的广阔天地,也让她获得了一个走出体制、跳出框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新思路。相比于公共卫生领域的学术研究类工作,张璟霏认为自身的性格更适合富有挑战性的经管类工作;确定了自己的兴趣方向之后,她从大二开始报名学习第二专业、积极寻找实习机会,为自己的理想未来付出努力。

  关于第二专业,张璟霏认为在保证本专业的学习可以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二专可以打开一个新窗口,在未来跨领域工作时其可以作为一个敲门砖,让面试官了解到你在本科阶段为这份工作做出的努力。预防医学专业本身学业繁重,同时由于校区不同,张璟霏在上完二专课程后常常需要赶最晚一班校车,争取在每天晚上10点宵禁前进入宿舍,一旦错过时间,就可能面临着无法进入公共浴室的尴尬。二专的学习经历让她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伙伴的支持、明确的目标都在鼓励着她不断坚持下去。

  明确目标后,张璟霏从大三就投身于实习工作中。在清一色经管的专业简历中,预防医学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作为一个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储备大量的医学知识,并具备医学文献检索、阅读的能力。对于传统的投资行业,医科背景的竞争力相对有限,但是对于专注于特定的领域的保险公司、券商公司和咨询机构,HR希望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医学背景。张璟霏在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后,便通过BBS上的挂贴找寻合适的机会。在寻找实习机会时,很多时候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实习经历不够,我们难以直接拿到心仪公司的实习offer,张璟霏介绍她当时会抓住每一个实习机会来提升自我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后,再次尝试自己心仪的公司。

  大学期间的实习相对于实际工作,更像是一种“输入”而不是“输出”,职场的新人能够通过实习积累相关的经验、锻炼多方位能力,但是困难也是在所难免,张璟霏在回忆自己的实习经历时,也会感到当面对困难的时候,过程尽管会很痛苦,但是好的实习会教会你如何去克服困难、重新来做,这个过程也是提升能力的必然环节。

  通过二专知识的学习和实习经验的积累,张璟霏在毕业后如愿从事医疗领域的咨询投资工作。工作多年以来,虽然张璟霏的主要工作领域并非公共卫生专业的传统优势领域,但一直在医疗领域从事咨询投资工作的她,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的公共卫生专业相比于单纯的经管专业更具有优越性。因为自己的医学本科背景,在工作中她可以更加自如地承担医疗行业相关的项目,更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也让她有了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对于曾经学过的公卫专业课,张璟霏也觉得受益匪浅。例如她从卫生统计学中学习到的统计学知识,至今也在她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公共卫生的“治未病”思想则让她在日常的工作项目中比其他人更能够理解到预防类产品的价值。

  谈及大学学习和参加工作后的区别,张璟霏主要总结了两点。首先是强度的差别。本科期间,需要兼顾本专业和第二专业学习的她学习其实已经非常辛苦,但参与工作后依然会明显感受到强度的增大;本科从未通宵学习的她在参加工作后也逐渐养成了通宵工作的习惯。第二点就是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大学的学习虽然相比高中确实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但总的来说还是有统一的大方向和较为明确的任务;在工作中,如果想要完成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方法可能会带来差别巨大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更多地主动询问、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推着自己前进”,才能达成更好的结果。多年工作的锻炼和经验的累积,极大地调动了张璟霏的主观能动性,多次面对工作中开放性、综合性的问题,也让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复旦的本科生涯中,通识教育给予了张璟霏和自己对话的机会,通过和不同专业背景同学的交流沟通,张璟霏明确了“要做有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随便找份工作”的目标;在上医的专业培养过程中,不论是医学生的宣誓、临床的实习,还是公共卫生“治未病”的专业精神,都让张璟霏感受到了严谨负责的魅力,而这种严谨也成为她之后在工作始终秉持的理念。

  在访谈的结尾,张璟霏鼓励公卫的学弟学妹道:“每一个公卫人学习的都是复合型知识,无论是公卫+临床,亦或是公卫+管理,未来的你一定会成为复合型人才,为理想中的自己努力吧,你可以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