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历史系汪一洋:“跳出舒适圈,生活不设限”

2020-08-12|校友走访

BY 19级新闻学院张浩容;19级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瑜


  汪一洋学长201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他前往英国杜伦大学商学院继续深造一年。2016年回国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欧莱雅做市场营销,由于对电商渠道运营的兴趣,他转而去了一家洋酒公司。2018年,汪一洋收到滴滴的邀约,从上海来到北京,开始从事产品运营的工作。
  为什么会进入历史系专业,汪一洋学长坦言这并非是自己的第一志愿。但是在复旦历史系求学的四年,依然是有很多学习收获的宝贵时间。
  这所学校的“自由而无用”的民间风气,以及历史学院的质疑求索精神,对自己离开校园后的工作和成长依然有莫大的影响。汪一洋学长表示,复旦的校园有一种自由的氛围,不仅大家对于不一样的观点能持以一种包容兼收的态度,在对于自己的人生选择上,大部分人也是比较开放,并非把自己框死在某一个领域里。
  “历史系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给我们输入不一样的观点,就很少有老师是自己信某一个学派,就只讲那一方的观点。在复旦,每一个老师都会传输他所了解的,尽可能多的信息,鼓励我们去更多地探索这个世界。”
  这样一种自由包容的风气也影响了汪一洋学长的职业选择。从历史系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进入了外企和互联网公司。
  在就业的选择上,汪一洋认为自己和很多身边的同学还是比较实用主义。除去个人兴趣,大家同样也有很多现实的考虑:工作发展机遇如何,薪资待遇如何,学术研究的未来潜力如何等等。“大家也确实会考虑现实层面的因素,但我觉得也是比较健康的一种心态。”
  快消行业注重一定的人文基础和审美标准,以及对于品牌的感悟和数据的敏感,这也是吸引汪一洋进入欧莱雅的原因。而转换行业来到互联网公司,对他来说则从原来的相对精英化体系化的思维模式中跳脱到另一种更为开放的工作环境。“互联网的公司虽然没有很高的门槛,但是能做到什么样的水平,还是需要看自己的能耐。所以我觉得,自己一直都青睐机会比较多,潜力比较大的行业。”
  在汪一洋学长的职业转换中,一直在不断突破自己原本设定的框架,不断探索和挑战。从快消行业到洋酒公司到互联网,这种未知的提升空间所带来的魅力,也是吸引他不断转型的动力,兴趣驱动下,他督促自己跳出舒适圈,积极面对未知事物,追求更快速的成长。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产品迭代得很快,在这个行业,可以有更多眼界和认识上的成长。“这个快除了在你自己知识的更新迭代上面,在个人发展上面同样也会比较快。”
  近两年,互联网行业也是应届生的热门就业方向,汪一洋学长也为有志于互联网的同学提供了一些建议。“由于互联网公司的工作习惯,不少会使用钉钉这样的内部聊天软件作为沟通交流方式,这种方式很容易让工作时间被被各种乱七八糟的碎事占领。因此,在工作中,需要有明确的工作规划和优先级意识。”
  此外,学长还介绍,互联网公司非常注重方法论的总结沉淀。“在工作中,需要实打实地做好经验的沉淀和复盘,梳理自己的方法论。”在经历了一个项目后,要梳理一下其中做的好和不好的地方分别在哪里。“哪一些方法是以后依然适用的,哪些经验是可以迁移到别的项目上面的,这个很重要,如果你每一次都能做好这件事情的话,你会成长得非常之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