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级文博系校友李仲谋:与文博同行

2020-08-14|校友走访

BY 18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鄢传若斓

  

李仲谋,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历任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主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现任世茂集团文化公司总裁,从事文化文创行业及博物馆相关工作。20106月至 20139月,作为上海市第六批援藏干部,任西藏日喀则地区文化局副局长;20142月至20152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助理(挂职锻炼)兼展览部主任。多年来参与策划或协调举办了上海博物馆数十项特别展览,包括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伦勃朗与黄金时代展”“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与艺术”“元代青花瓷器大展”“日本醍醐寺艺术珍宝展”“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等。

  

一、复旦博物馆的守夜人

上大学前,李学长对历史和考古已经产生浓厚的兴趣。1989年报考大学时,他跟随时代的潮流,首先填报了复旦大学的经济系。此外,他还根据自己的兴趣,填报了自己喜爱的历史和文博专业。许是大家都随着热潮报了经济系,他最终被历史和文博专业录取,这恰恰如了他的愿,“我拿到通知书时非常满意,因为这才是我真正喜欢的学科。”

刚进大学时,历史和文博专业只招收了不到三十个学生。到大二细分专业,所有学生中仅有八人选择了文博系,一心热爱文博的他就是其中之一。

李学长读完本科后选择继续深造,在复旦总共度过了七年时光。如今虽已离校二十余年,但复旦带给他的记忆不计其数,其中最独特且令人难忘的经历与他的另一个角色有关。

李学长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恰逢系主任吴浩坤需要找一个人到复旦博物馆进行值班工作。作为吴老师的学生,李学长成为了复旦博物馆的守夜人——他从研究生宿舍搬到了相辉堂旁的博物馆,白天上课,夜晚则守着博物馆的文物。有整整一年他都一个人住在博物馆值夜班。虽然晚上在展厅巡视时会感觉略有忐忑,但博物馆静谧的环境为学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在博物馆中守着文物看书学习别是一番感受,他回忆道:晚上非常安静,博物馆外面是相辉堂的大草坪,好像周围的诺大空间都是自己拥有的一样,感觉棒极了”

  

二、上博人的情怀与追求

1996年临近毕业时,对于未来的工作,李学长的想法非常明确:“毕业后去一个博物馆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对文物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兴趣,又因为在复旦求学时与文物朝夕相伴,因此上海博物馆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的首选。当年上博很难进,岗位竞争非常激烈,李学长还是凭借着自身过硬的专业素养进入了上博,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人。

入职上博后,他先在展览部工作了一年半,之后展览部因为部门调整而被撤销,他随即被调到陶瓷部工作,并兢兢业业工作了将近六年。到了2008年展览部重新组建时,他回到熟悉的岗位继续奋斗,先后担任展览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务,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努力发光发热。

对于上博所举办过的展览,最让李学长印象深刻的是2002年由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这次展览是自建国以来级别最高的一次古代书画展示,每个博物馆选出24件,共72件国宝级的文物进行展览,其中包括了首次在故宫以外展出的《清明上河图》。

此次开历史之先河的展览盛况空前,掀起了民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潮。展览每天的参观人数限制在5000人次,但前来观看展览的人仍然络绎不绝,排队时间最长达到8个小时。此次展览的最后一天,上博将观展时间延长到晚上12点,而到最后一位观众走出展厅时,已是次日凌晨四点。这种延长展览时间的做法在国内也是首次。李学长说:“这是头一次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古代文物的展览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李学长的参与和引领下,上海博物馆的展览工作持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举办的展览活动成为了业界的领头羊,与国外博物馆的交流也因此愈加频繁。比如与美国合作开展“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展”,与日本合作举办“中日古代书法珍品展”日本醍醐寺艺术珍宝展,与英国合作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以及与海内外四十多家博物馆合作的元代青花瓷器大展等等

元代青花瓷器大展同样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展览。为了让民众看到最精美的元青花,上博团队与全世界四十多家博物馆进行沟通,其中不少博物馆是第一次与上博合作,每个国家又都有不同的做事方法和风格,其中的困难与辛劳可想而知。李学长说:“人家愿不愿意借,时间合不合适,费用多少,协议中的义务和责任怎么明确,这些都反反复复地沟通了很多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积极努力的沟通和协调下,他们不仅从大英博物馆借到了著名的”至正十一年云龙纹象耳瓶“,从美国私人收藏借到创下元青花拍卖纪录的“鬼谷子下山罐”,还借到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等等全世界最重要的元青花瓷器共90件进行展出。规模如此之大的元青花展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然也是第一次。这次展览结束后,国际同行们纷纷表示,“上海博物馆拥有一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专业展览团队”,对他们的付出表示了高度认可。李学长总结道:“我们做一个展览,就要做成全世界最好的。”

  

三、《国家宝藏》的“网红馆长”

除了筹备多个重量级的展览得到广泛认可外,在2017年末的一档现象级节目——《国家宝藏》中,李学长作为上海博物馆代表的表现再一次为他广泛“圈粉”。李学长儒雅的气质,广博的知识,不凡的谈吐,在节目内外广泛引发了当代年轻人的追捧和喜爱,他更因此收获了“网红馆长”的美誉。

在这档节目的早期筹备阶段,李学长已经与导演组有所接触。一开始,《国家宝藏》的导演组希望能由国家相关文物主管部门牵头集结九个博物馆,但由于各个博物馆工作事务都很繁忙,组织工作实属不易。2016年,导演组经人介绍找到了李学长并向他咨询建议。曾在故宫博物院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李学长给导演组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建议:“找故宫。故宫牵头的话,上海博物馆这边没有问题。再找一下南京博物院,这几个大的博物馆定下来了,其他的博物馆应该没问题。”按照李学长的建议,导演组找到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单院长表示愿意参与后,节目中所呈现的九家博物馆才由此得以确定。

节目播出后让李学长眼前一亮:“节目的构思策划很新颖,编辑的故事大部分也没有专业上的硬伤,不媚俗,有一定的品味。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档节目不仅仅讲了二十七件国宝的故事,还呈现了博物馆人以及考古人员在背后默默所做的许多工作和贡献。”

更出乎他意料的是,节目收获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良好的口碑迅速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开来,对社会、对博物馆均形成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成为“网红馆长”后,李学长平时逛街常常会被认出来。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带队到乌兹别克斯坦参加一个展览,在塔什干国际机场领取行李时,有个同机的中国人跑到他跟前说:“您是不是“国家宝藏”的李馆长?我很喜欢这个节目。”能够在异国他乡被认出来,李学长感到非常欣慰。他说:“这样的欣慰并不来自于个人,而是我认为有这么多民众观看与文物有关的节目,了解文物,对文博人来说是最好的事。我们最愿意看到的是大家认为博物馆是一个时尚的地方,都愿意去博物馆,这是我们的梦想。”

20186月,李学长与故宫博物院单院长,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国家宝藏》导演于蕾一起在清华大学做了一次分享,他谈到了他最大的感受:“必须赢得年轻人,才能赢得博物馆的未来。”

  

四、重新启程,做更大的事业

同样是在2018年,李学长面临了职业生涯的一次艰难选择。在一次陪同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参观了上海的几家博物馆后,世茂集团方面找到李学长,希望他能够加入世茂。第一次来找他的时候,李学长想也没想就拒绝了。在上海博物馆工作了许多年,他对上博早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认为没有必要换一个环境。但是在世茂集团反复找他沟通多次之后,李学长为世茂领导的文化情怀所感动,慢慢改变了想法,这对于他来说会不会是一个能够挑战自己的机会呢?

在上博20余年,李学长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博物馆未来的发展面貌,因为博物馆的工作都已经在轨道上。而如果加入世茂集团,不仅是换到一个新的环境,甚至他还可以利用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实现一些在之前工作中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

经过深思熟虑后,20191月,李学长正式出任世茂文化总裁。

谈及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变化,他认为最大的一点是需要考虑成本投入,企业要求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两者恰恰又是矛盾的,所以需要他更多的权衡与协调。另外世茂的工作节奏更快,工作强度也更大。李学长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自己开拓思路,想好办法。

目前李学长主要负责的故宫海上丝绸之路馆(暂名)将于今年开放。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和民营企业的创新合作尝试,他希望借助这个机会推动国有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合作方式的发展,使双方能够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同时,李学长未来将利用文化的商业尝试,在世茂商业综合体中植入文化元素,开拓文创产业,规划建设商业综合体内的文化空间和博物馆。他说:“未来发展空间很大,挑战性也比较高。”

  

五、寄语后辈

从复旦毕业多年,李学长对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仍然感触极深。

在他看来,“博学”意味着要有开阔的视野,做事情的起点要高,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有了开阔的视野后,不能泛泛而谈,要有明确的方向,能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这就是“笃志”;“切问”意味着还要下功夫去深入探讨,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思”则是求学的原则,即是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以致用,结合具体的工作和实践来运用学到的知识。

在采访的最后,他也为学弟学妹送上了祝福:“视野要开阔,方向要坚定,下功夫去探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既是我送给学弟学妹的话,也是我多年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希望大家珍惜在复旦学习的机会,好好规划自己,不能夸夸其谈,要脚踏实地落到实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