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毛金燕:博学之,深思之

2020-08-14|校友走访

BY 17外院李歆

   毛老师是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师。她从小喜欢学习外语,并且读书期间也曾勤工俭学,有过短暂的辅导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经历。在辅导过程中,毛老师对这个行业逐渐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感受到了一种文化传播者的使命感。就这样,毛老师始爱之,终许之,从一个最初不爱当老师的人到最后欣欣然踏上了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不归途”,从一而终直到现在。
   毛老师非常亲切随和、坦率真诚,整个采访过程轻松愉快又让人受益匪浅。采访结束后,回想采访过程,老师分享的诸多内容逐渐凝练成了博学之,深思之这六个字在我脑海中盘旋。这不仅是毛老师从事多年国际汉学教育以来的感悟体会,也是她对于广大学子的殷切期望。

   (一)毛老师的“博学”观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教学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教授汉语,还包括介绍传播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外国友人对于中国文化所感兴趣的领域以及认识程度也都不尽相同,有人喜爱中国历史;有人倾心中国园林;有人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更有人在某些领域对中国了解得入木三分。面对多种多样的受众需求,对外汉语教师或者说国际汉学教师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一个杂家,需要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不断增强知识储备,也就是所谓的博学之。
   若只会浅层的语言教学,在国际汉学教育的道路上是走不长的。文化底蕴越雄厚,教学之路才能走得越长远。知识涉及的领域越广泛,知识储备得越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才会表现得越生动有趣,越容易在多层次多渠道上与学生建立良好沟通,从而让学生更有可能产生共鸣,深层理解中华文化,进而生发继续探索的热情兴趣。国际汉学教师既要知内,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友人油然而生对于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真心向往;也要知外,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在教学上表现得游刃有余。如果只局限于“我是教语言的”,而忽略对其他领域的涉猎和积累,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和他们五花八门的问题,必然会陷入左支右绌的教学窘境,既难以建立教学自信,同时也会削弱学生的求知欲,这样还如何能够体现教师的存在价值呢?
   当然,广泛的涉猎学习也不单纯是为了教学工作,不断学习本身也会使得教师本人的人生更加有趣丰满。学知识不应杂染世俗的功利目的,比如仅仅为了获得一张从业证书或者混碗饭吃,不求甚解地疲于应付一些考试之类的。学习可以用来谋生,但仅局限于此的学习是浅层的、初级的。博学也不是为了在人前炫耀卖弄,而是要让所见所学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其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向导、生活指导,这样的学习才更高级、更有价值。
   毛老师说虽然自己已经从事国际汉学教育多年,具有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教学经验,但是在知识宝库面前,仍然感觉像金字塔下面的一只小蚂蚁,学得越多,越感到自己无知。路漫漫其修远兮,探索的道路永无止境,追逐知识的脚步将永不停歇。
   不过,追求博学并不代表要成为百科全书,对于任何领域都了如指掌。事实上,这种状态是难以企及的,这只是一个国际汉学教育老师努力的方向而已。保持开放的心态,不给自己设限,遇到自己不甚了解的领域,就去探索去积累,不回避不忽视,如此活到老学到老即可。

   (二)毛老师谈“深思”
   复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毛老师在谈博学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所学要进行 深思的观点。
   中华文化,不是“博大精深”一语能够概括的,仅进行广泛学习远远不够,还应该静下心来思量斟酌。在国际汉学教育的教学中,你可能会遇到“精华”与“糟粕”的相互碰撞,甚至会遭遇高、低、优、劣的评判辩论。总之,你摆脱不了文化异同的比较。比如吃饭是“分餐”好,还是“共餐”好?用筷子好,还是用叉子好?吃中餐好,还是吃西餐好?光是围绕吃穿用度的浅层“文化”问题已经让人应接不暇了,更何况那些涉及政治、历史、艺术、哲学等领域更高深的问题呢?对此,人们很容易陷入党同伐异或者自贬自抑等种种人我知见的认识怪圈,国际汉学教育老师也不例外。
   比如认为发明象形文字的中国人比使用字母文字的外国人更聪明;大谈中国的饮食文化比外国的饮食文化更丰富更讲究;或者反过来在本土文化中发掘那些“粗鄙浅陋”的文明证明“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也大有人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深入探索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人情世故,会很容易陷入对文化进行优劣比较的深坑。这种简单轻率的文化比较很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伤害,引起教学纷争,造成不良后果。既不客观又不学术。所以,国际汉学教育老师所做的工作除了“博学”,还应“深思”。对所有的文化现象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历史、地理、精神需求等各个层面去深究探索一种文化现象的深刻内涵,这才是一个国际汉学教育老师应持的态度。毛老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自信”比“膨胀”更可取;对他方文化的研究,“尊重”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博学而深思,这样我们的生命方能有宽度有厚度,变得灵动开阔、丰满鲜活。这是毛老师作为国际汉学教育者的追求,同时也是我在采访毛老师以后对于国际汉学教育的领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