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18级法学院程梦兰
裴长利学长是复旦大学2015级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工作,从事诉讼业务。在和学长进行简短交流的过程中,我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学长身上所流露出的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热爱,以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担当。
记忆犹新,深刻难忘
在复旦求学时,侯健老师的法理课上曾提到的“社会成本的节约问题”给学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以往在十字路口行人要避让车辆,因为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停车再起步的成本要高于行人停下脚步等待的成本,但现在车辆必须礼让行人,因为具备危险性的车辆本身要花费的成本无法和行人的生命价值相比拟。社会价值趋向的变化,影响着裴学长在律师的工作中去努力为当事人寻找最节约成本的方式从而实现最大的利益。然而,这里的成本不仅仅包括微观上的个人利益,还包括宏观上的社会成本,共同塑造着我们面对不同事情时的思考方式,也培养着我们该有的底线思维。
同时,时任复旦大学的杨玉良校长在发表的讲话中曾谈到——作为复旦人,不论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何种事情,都不能轻易地说“不”、“不会”或“不能”,而是要选择直面问题,要进行学习研究问题,要具备突破的精神。这番话也同样给了学长较大的精神启发。我想,这样的道理对于我们每名复旦人来说都同样适用。
认识自我,找准目标
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同龄人压力这个话题,裴学长分享了自己清晰豁达的想法。由于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塑造着不同的个人经历,我们首先要认清自己,定位自己,在此基础上再去设定一个贴合实际的目标。而一次次目标的达成就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最好见证。在学习和工作上,榜样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我们去学习其勤奋好学之精神,依靠个人之努力去缩小学习上的差距而非纯粹得进行比较和抱怨。
静心学习,专心做事
裴学长也体会到了我们身边一些年轻人表现出的浮躁心理,比如一名学生的实习单位一换再换,变换的间隔时间也较为短暂;再比如我们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选择边上课边抽出时间在校外实习。这样的行为并不可取。因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事情等待我们去面对和处理,在学生阶段我们最该做的事便是潜心读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填补知识的空白,保持阅读的习惯,夯实学习基础。善用自己的自由时光,承担起对自己、对家人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有所为亦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