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18级古籍所冯玉霜
郭西安学姐是复旦大学2009级文学博士,本硕博都在复旦,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将于下学期回到复旦教书。本文为电话采访内容的整理转录,经过被访对象的审定。
问题一:您是如何走上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道路的?学习比较文学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然一开始是基于对文学感性的兴趣,不过很快就意识到,文学与文学研究是密切关联但又截然不同的事,对比较文学更是缺乏系统的认知,但也可能就是因为缺乏认知,才敢踏入这个领域,有点无知者无畏吧。有一点是非常幸运的,就是复旦的老师们对我影响很深,他们的人文研究的功力、对文学和人类的关怀非常感染和激励人,而且他们的研究风格都是非常个性化的,同时对学生的发展也给予足够的空间,这种润雨细无声跟复旦整体的风格是一致的。
比较文学是一个门槛非常高的学科,另一方面又可以说它是一个很艰难的学科,几乎是在传统学科的夹缝间求生存。相比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稳定的研究模式,比较文学处理的问题完全需要研究主体有意识地去突破既有界限而重新建构起来,有意义的题目可能已经用不同方式说过了,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新问题,并且是一个真问题——有意义、有价值、对学术史构成补充或反拨的问题?也不能说为了要挑战一些既有的定见,去制造一些假问题。做学问是一件很诚实的事情。
所以进入比较文学,就是理解它所象征的这种新的学术范式,理解它存在的功能和意义,以及去摸索怎么实践非常具体的研究,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也是收获。在传统学科,很多时候,跨界是研究带来的结果,但跨界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非常强调有意识地跨界,但必须注意的是这又不是比较文学的目的,而只是它的学科特征。这种跨界的范式本身非常契合我个人思维的兴趣。我一直认为比较文学是一个未来的学科,因为它的存在本应是超越学科建制,但它错时地存在于现有学科体制内,所以它注定日子不好过。在这个领域要做出一点点工作,都必须非常谨慎,投入大量的前期勘探,不断迫使自己观察、反思和表述既有的问题,尝试建构新的问题视角,所以它充满苦恼、焦虑和自我怀疑,但谦逊和自信必须并存,这种复杂的心态本身会形成一个动力。
我觉得做学问一定要摸清自己在心智和性情上的兴趣,因为学术是一个长期磨砺、积累和蒸馏的工作,必须要强大的热情和专注,但什么样的热情会炽烈又持久呢,就是出自你性情的爱,如果能合乎性情,就会持续地热情输出,能够抵制诱惑,不惧怕困难。对于研究我还在学习和摸索之中,但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问题二:您是怎么面对人生中的困难的,以及您目前经历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
其实我觉得很难界定最大的困难,在面对困难时,你的痛苦是真实的,你都觉得太难了,但走过那个阶段,你可能又觉得还好,这种释然也是真实的。所以如果一定要说人生的大难题,我只能说是如何认识自己,与自己相处。这也是古希腊雅典神庙上的网红座右铭:认识你自己。建立对自己真正的了解、评估和接纳,这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尤其是承认自己的局限、弱点,这是很不容易的,即便非常勇于承认错误的人,心里想的也往往是如果重来一次,结果会有不同。但我所认为的真正的自我接纳是,理解自己当初“犯错”的苦衷,也理解自己是事件中一个有限的环节这种残酷的事实。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在处理困难的过程中尽全力,同时也对结果感到坦然。即便事后去复盘一些挫败,看看哪些地方确实是可以改进的,但那不是面朝过去,而是去调整自己将来的pattern。
其实这些道理没什么特别的,人总归都会学会成长的,但如果能比较早一点在自我的认知上面有一个有意识的铺垫和探索,可能会比较有利于面对具体的探索和困难,包括学习、找工作、谈恋爱这样的事。很多具体的困难想的是方案,但如果一旦理解,这些事情之所以对你来说是如此具体的痛苦,丰富的痛苦,别人没法替代你承受和解决的痛苦,这是缘于你是如此这般丰富而独特的你自己,你能够遭遇这个痛苦,也就能克服它,也许不能,但也没有关系。这样即使在面临巨大困难的时候,你也不会觉得顾影自怜、茫然无措,因为你知道,有一个强大的自己,在陪伴你。这样说好像很奇怪,仿佛一个人很分裂,但其实人本来就是有很多种自我的,我觉得应该去理解和在一个有机体的思维下整合这些自我,使它们合乎情理地释放能量。
怎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认识?我觉得可能跟我学习人文研究有关系。人是非常复杂的存在,理性是冰山一角,但是理性可以给你一个渠道,让你可以去拥抱、消化、整理那些“非理性”的部分——我只是权且这么说,其实当然并不能这么二元对立。比较文学的思维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必须在一种关系中去建立理解,这个理解不是对对象的克服,如同我们面对自我的有限、面对他者的不可控,更多的不是去压抑那个有限、去施展控制,而是去找到与之相处的方式。这个事情本身是一个终身的征程,困难是无穷尽的,但自我也是不断更新的。
问题三:您对学弟学妹们职业选择有什么样的建议?
这是一个综合性命题,当然需要考虑很多现实条件,包括个人能力、家庭和职业市场的情况,除非有超乎常人的天分,否则不是很赞成全凭个人兴趣,何况我们的很多兴趣都是虚假的,经不起现实考验。最理想的职业选择当然是现实与兴趣相契合。要把工作当成事业是需要有定力的,没有兴趣和热爱不行,没有天资与潜力也不行。如果能找到一份热爱的工作,还能以此养活自己,那会是人生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怎么找到它呢?这个需要机缘,但从自己的角度,我觉得不要轻易地让社会、父母或任何他人的声音替你思考,可以认真参考他们的声音,但最终要跟自己诚实地对话,一份工作如果做得好,我会不会觉得非常满足?同时如果遇到巨大的困难和打击,会不会很想放弃,甚至为当初的选择感到懊恼?回答一些很真实的问题,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很少有幸运儿一开始就找对那扇门吧,大部分人是普通人,有着普通的心智和运气,所以选择职业我倒觉得不必野心勃勃地从目标去考虑,而是多想想初心和过程。能经受住考验,同时也会实现自己的满足感,也能为社会为他人带来一点贡献,我觉得这样的职业选择已经非常完美了。认真而且诚实地思考和探索过这个问题,其他的人生很多抉择可能原理也差不多。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点感受,我也没有从事过学术以外的职业,我的经验是非常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