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级外文学院刘利群:抓住时代机遇,乘风从容而行
BY 19级外文学院英语王筱珊
1993年,刘利群学姐从复旦外文学院英语系毕业。谈及在复旦的学习生活时,刘利群学姐分享道,在校学习期间印象深刻的就是受到复旦作为综合学校的学习氛围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刘学姐觉得学校还是保持了一种比较呵护大家精神世界的气氛,不会让人感到受拘束,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学生也能够和不同专业的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复旦为高三毕业,刚开始睁眼看世界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当时学校有很多关于生活、社会方面的不同的讲座,来给外文系上课的外系老师水准也很高”,刘学姐在学校学习的四年里得到了综合的发展。
刘学姐毕业之际,正是中国社会风云变化之时。回想起三十多年前的毕业季,刘学姐回忆道,当时中国还没有加入世贸组织,有外文方面技能的话,找工作比较容易。当时也有部分的同学很想当老师,或者是对文学、语言学比较感兴趣,但是当时大部分的同学考虑的还是如何把自己的语言技能运用到有需要的岗位。当时热门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外贸公司,还有一个就是外企。当时在进出口公司工作非常热门,而当时外企也只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置小小的一个办事处,再招聘国内的行政人员做一些联络工作。谈及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刘学姐也坦言因为当时的因为当时信息没有现在丰富,社会也在剧烈地变化,很难得到比较实用的、接地气的指导,很多时候还是得靠自己摸索。因为当时有一个师姐在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工作,刘学姐也选择了这一家公司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但是,一个企业中还是有自己专业的圈子的。因为行业的缘故,当时公司内海事大学的毕业生是主要的群体,有自己的圈子,外文系的学生来说比较难融入。而且除了一些语言方面的工作以外,仅仅是英语好这门技能对未来的工作可能也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在第一家公司呆了两三年之后,刘学姐就选择跳槽到了现在的公司。在90年代中后期,有很多外企开始在中国大规模地投资建厂,开发国内的市场,而刘学姐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当时通用汽车公司在上海建立了代表处,为在国内建立合资企业做筹备工作。当时,刘学姐与许多同期加入的同事一样,都是行业内的小白,但是同样地,这家公司在国内也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因为各方面的因素都比较契合,刘学姐便在这里一直留了下来。
至于择业方面的考虑,刘学姐也分享道,因为自己的父母都是教师,觉得旱涝保收的稳定工作很好。当时父母给的建议是继续考研,毕业以后当高校教师,或者是到出版社做一名编辑。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思想也在剧烈变化,刘学姐的同龄人都在追求更加多样化、更加新鲜的生活,刘学姐便坚持了自己的方向。同时,刘学姐也谈到了在外企工作的环境:“欧美的外资企业还是非常关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劳逸结合的。一般倾向于不侵犯员工个人的空间。如果工作需要调整,是可以得到尊重的。最近十几年,可能国内的民营企业会更强调‘狼文化’,不太尊重员工的个人空间和个人生活的需求。女性员工可能也会分散一些精力,相对来说可能升职的空间会小一些,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说,如果女性员工也表现出想要发展的强烈愿望,包括她的工作业绩和能力能够让领导注意到的话,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根据丰富的工作经历以及自己的亲身实践,刘学姐分享道,不管是民企还是私企,领导都会想要有一个有想法、有能力、也愿意为企业付出的员工。尤其是高层的领导会更关注有领导力、可以往上发展的人才,所以他们也会关注到那些脱颖而出,愿意毛遂自荐的人才。一个人职业方面的发展还是和个人的愿景是有关的,如果就是想稳稳当当地把工作做好,不掉链子的话,也是一种生存之道。但是对于有的比较有上进心,比较有野心的人来说,领导可能会很容易看到他从一堆人中冒出来,如果觉得自己是这样的人,眼光可以放得更高一些。
刘学姐认为,在工作方面,有很多能力都能重要,比如勤奋、踏实、勤奋。但是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品质——要保持危机感和饥饿感。有时候如果一个人一直做一些周而复始的工作,或者工作太忙了,就很容易把自己埋入工作之中,总是完成同样的工作。但是其实,在工作时应该要保持对所在行业和企业、岗位的敏锐感、保持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比如,这个行业是否还在上升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可能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呢?要时不时地抬头来回顾一下自己所处的状态是否可以继续保持竞争力,保持领头的地位。从岗位上来说,也要考虑自己的职位在公司是否可能面临裁员、被边缘化这样的情况,要经常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做一些审视。如果想要完成一个目标的话,外部的环境和条件是否还能推着自己往前达到这样的目标。学姐建议道,如果想要在职业方面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有所发展,就要不断奋进和进取,不能觉得我现在这个岗位也挺好,挺轻松的。在选择时选择了比较安逸,风险比较小的决定,就很有可能丧失了距离自己目标更近的机会。
回顾工作的几十年,刘学姐感慨道:“我刚进入到现在这个行业时,中国也刚进入到世界工厂之列,所以传统汽车制造业在中国经历了一段非常好的发展黄金时期,时间大概是从上世界90年代末到五六年前。这些年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被逐渐开发出来的一个阶段。所以这个时候做汽车产品的规划是很有意思的。通过市场调研可以看到有哪些需求还没有被满足,也有很多国外现成的发展模式或者产品的模式可以借鉴。多多少少中国也借鉴了国外发展已有的经验。到了现在,自动驾驶等全新的概念开始出现了,车企中也出现了像特斯拉这样不同寻常的汽车企业。对于国内的汽车行业来说,没有历史的经验可以参考了,接下来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样可能会有新的车企起来,传统的车企也可能会衰退,会有很多的机遇和挑战。过去十年,兴起的车企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够上市的企业并不多。每有一个成功上市的企业出现,大概就会有五六个同样的企业失败。过去这十年其实是江湖混战的一段时间。我比较幸运的是我进入 到这个行业时是本地的人才还不是很多的时候,所以我一个只有外语类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也能在制造型的企业中走到现在,这种经历现在未必还能复制。比如像我们企业,进入到产品规划、设计的岗位都需要汽车工程、电子工程相关理工科的背景,最起码要有一个硕士的学历,在就业市场上才会有一定的竞争力。还有一方面就是现在语言和计算机就是大家工作的一个基本工具,在企业中工作对英语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关键是要能言之有物。有的同事可能英语口语不好,但是只要他说的东西有价值,一样能够获得公司领导的重视。所以我觉得要找好进入一个行业工作的合适契机,作为进入职场的第一步。”
对于仍在学习外语,未来打算到外企工作的同学,刘学姐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果不想从事纯语言类方面的研究,想要往商业的方向发展,我的经验教训是哪怕是文科生,在学校的时候也要学一些逻辑学和数学。虽然学习外语不需要学习任何理科和数学的课程,但是要往商业方面发展的话,哪怕只是要看懂统计数据的报表,如果能多学一些高等数学、逻辑学,都会很有帮助。”在求职时,也要注意看每个行业发展的周期,如果正好赶上一个行业走下坡路的衰退期的话,工作就不会太顺利。而在对于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进入金融、保险或者是银行,就可能会比进入制造业的回报要更大,这和每个行业的投资回报率是有关系的,也要考虑自己适合和喜欢哪一个行业。从微观来说,具体从事哪一个岗位和工作类型,可能刚从学校走出来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所以会有一个试错的过程。刘利群学姐在真诚的分享过程中仍不忘提醒我,“我现在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和你不太一样,包括求职时的社会环境也不太一样,给出的建议也未必适合你,但是我至少把真实的想法、经历和感触分享出来。”
虽然现在我们求职的环境在不断变化,但是学姐身上那些坚持自我,积极进取的精神却不会过时。刘学姐乘上时代发展中车企前进的快车,凭借出众的能力脱颖而出。保持危机感,以敏锐的目光探寻发展的前路,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历史的进程,抓住时代的机遇,方能更好地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