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19级高分子科学系赵志峰
王勇学长96年本科毕业后加入江森自控从事销售工作,2002年考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复旦港大MBA,毕业后一直从事销售和管理工作,现任盈凡热控亚太区总经理,负责亚太地区销售、技术和产品等工作。
虽已毕业16年,谈到复旦,学长仍然记忆犹新,对于我的走访,非常热情。学长说在复旦所学的课程涉及财务、市场营销、金融和组织架构等多个领域知识,印象深刻的是《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会选择自己认为最优,却很有可能是最差的方案。因此在变化的环境下需要综合分析,最后的方案不见得是最好却是最合适的。还有当时所学的财务知识,对自己分析财务报表依然帮助很大。学长总结了自己在复旦学习的收获:一是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方式,知道了考虑问题的思路和方向;二是学习课程后收获了很多启发。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书本上没有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和启发与工作相结合,采用适当的措施,达到实用的目的,而且实践后还会有更多的领悟。
学长建议在学习和工作中多跟财务、市场和法务等不同专业的同学和同事交流,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多观察和思考。随着时间的积累,就能理解不同专业背景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说话方式,有利于提高自己综合性的思维。
在问到工作中遇到过的困难时,学长分享了所在公司应对新冠疫情采取的措施。受疫情影响,公司员工2月份都放假在家,因此,春节后学长给公司员工发了封长信,稳定了员工的情绪并号召大家在困难的时候同心协力。此外学长组织员工采取线上方式互相打气,相互鼓励。3月份返工以后,紧急采购口罩,从细节着手,制定多种办公室防护措施。学长总结到,应对市场变化最好的方案就是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现在上半年销售目标的完成就是最好的证明。
针对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学专业可以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是不同的选择。学长根据自己24年销售和管理工作的经验说到,理工科学生,一般有技术和管理两个成长路径。也可以按技术-产品管理-管理的路径来发展,这需要克服两者思维模式的差异。技术人有追求完美的定向思维,而管理人员需要沟通协调,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有所取舍,达到最佳而不是最完美的结果。因此找工作,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再看选什么样的公司,不用盲目选大公司。
第一份工作会影响到学生对将来其他工作的期待。因此在选择工作前,首先了解目标公司的口碑和工作氛围,对于口碑不好的公司,即使是大公司也要慎重。面试时要注意细节,比如提前熟悉交通,不迟到,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展现自己能力的同时不要夸大能力;对于面试官的问题,理解了再回答不要为了快速回答,造成答非所问。同时求职者不用觉得低人一等,面试也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可以从公司的工作环境,面试官的态度来感受公司的氛围,不用在不友好的公司浪费时间。对于有多个offer的同学,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大公司流程规范,起点可能高,但坏处是职能太细分,所涉及的面窄。在中小型公司,接触的会多一些,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公司和学校是不一样的。进入岗位后,工作经验欠缺,不用急于表现自己,而是要认真学习岗位知识,不用太计较工作上的安排,多向身边同事学习和借鉴。对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长所在公司的产品与我所学的高分子专业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后,学长又给我介绍了公司产品的相关原理和用途,让我对本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同时拓宽了科研思路。今天真是收获满满,感谢王勇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