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凝芳
2019年8月26日,复旦大学校友郑斐玲女士于星空咖啡厅接受了我的访问。郑斐玲女士是复旦大学2007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现任职于光华教育集团。以下是采访内容:
(1)您毕业后的经历是怎样的呢?
郑斐玲:2011年我从复旦大学旅游管理本科毕业后,就去了东方航空,成为他们的管培生,在营销委轮岗了10个月后,感觉国企太养老,没有专业难度,于是离开。之后于2012年10月加入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在普华永道工作满2年零2个月后辞职,于2015年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读会计硕士,2018年学成归国后加入光华教育集团,在董事会办公室做财务分析,一直到现在。
(2)能否举一两个您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困难的总结体会?
郑斐玲:在普华永道的那段经历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最大的,我不是财务背景出身,刚进入时很多地方都不懂,疯狂加班,工作压力非常大,幸好当时年轻,拼劲足。另外,留学期间的压力也非常大,日子很艰辛,课程压力也艰巨,但由于这是自己的追求,因此也最终极力克服了。我这种人不是喜欢通过“熬”来度过困难,真到了熬的地步,可能就放弃了,主要是因为内心有欲望,成功欲,求胜欲,另外也是对自己有信心,再然后是坚持、意志力,当然父母的百分百支持以及同学网络都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3)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领域未来十年的发展和痛点吗?
郑斐玲:我们学的东西永远都是超前的,但是实践的永远都是那套很落伍的东西,要去改变也很难,就财务这一领域,虽然喊了很多年的数据自动化,大家都在传未来机器人、AI、大数据将会取代基础数据处理工作等等,但是从我目前接触的来看,一点也没有前沿科学被利用的迹象,还只是使用一些基础的记账软件而已,毕竟中国人多嘛,劳动力成本低,不愿意花大代价去搞一些IT工程,研究新的制度建设与架构搭建。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IT与国际接轨,是行业标杆。未来对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必须要有business sense(商业思维);IT化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但这不是说要把原有的人都裁掉,而是将多余的capacity去做更加高级的事情,而不是浪费80%以上的时间去做一些routine的基础性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工作,财务人员会开始re-learning, 自我学习。
(4)您如何看待一方面是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稀缺,一方面又是旅游专业人才大量跨界转行的现象呢?
郑斐玲:就我所在的那届,大部分同学都转行了,只有极少数还在从事跟旅游业相关事业。对于这些跨界转行的同学而言,大学本科四年的旅游管理教育确实有点浪费。我们高校的旅游管理学科教育严重与实践,与就业脱轨,是个“闲系”。旅游管理内容也太宽泛了,不够深入,不比酒店管理更加专业,更加垂直。从就业的角度,旅游管理专业不如会计、财务管理等,这些都有一定的专业度。
(5)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旅游相关专业的学弟学妹们,您有什么建议吗?
郑斐玲:第一点,一定要将身体锻炼好。工作不比学校,会加班,各方面压力可能会很大,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徒劳。其次,去国外读个Master还是非常好的,国外的higher education非常不一样,学习压力会非常大,反而工作后会比当时读书时轻松。在国外呆的时间越久,对自己的了解会更深,因为你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圈,对自己,对社会,对原来的环境都会有新的思考;再者,大家都想找“钱多事少离家近” 的工作,但事实上,“钱少事少的工作”比“钱多事多的工作”更难找,大家是旅游专业的,往各个方向多尝试;最后,终身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态,学习不只是课堂的学习或者学历教育,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值得学习,专业上不断跟进前沿的知识,还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钻研,都是很必要的生活态度,就像Steve Jobs说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这种终身学习的习惯也会受益终身。还有,好好做人,待人处事等方面,也都需要不断学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