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级哲学系硕士童力军:坚信未来更美好
文章来源:2023年复旦大学校友返校日校友面对面活动
走访同学:21级化学系博士范文斌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童力军于 2000 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童力军进入出版行业并工作至今,期间在数字出版领域取得了多项全国领先的成就。一位哲学高材生,为何选择了冷门的出版行业,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行业的领跑者?且看这位复旦校友的故事。
# 校园生活,自由无用
童力军回忆复旦的校园学习生活,除了学校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各类学术讨论和讲座非常多,使他始终保持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外,还有几件事情印象深刻。一是 2001 年,当代著名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访问中国,其中一站演讲就选在了复旦。那天他早早来到相辉堂,发现偌大相辉堂已坐满了人,等演讲正式开始时,走道也站满了人,还有许多人只能站在门外。近千人共同感受哲学的魅力,这估计是很多年未见的场景了。尽管哈贝马斯当时演讲的内容已模糊不清了,但那天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掀翻屋顶的讨论声成了童力军终生难忘的经历。
二是在 5301 多功能厅听了马云的全国高校巡回演讲。童力军在复旦读研时正值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人们对互联网的信心处于低谷期。马云在演讲中表达了对中国互联网未来前景的巨大信心,「阿里巴巴致力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其商业模式填补了国内外多项空白,将在互联网低谷时迎难而上,定能在未来的互联网中占有一席之地」。马云激情澎湃的演讲也给了童力军莫大的信心。
「那时一张光盘里塞进 10 集电视剧,画面模糊得不得了,回想起在复旦的点点滴滴却是如此清晰、真实」,童力军谈及在复旦的校园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仿佛美好时光凝固了真实鲜活的体验。
「学校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各种学术讨论和讲座赋予了我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这种追求独立思想、探索精神的实用主义,正是复旦灵魂「自由而无用」的真实写照。
# 结缘出版,白手起家
出版是个小众领域,童力军从未曾设想过进入出版行业工作。可研究生的经历,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他与出版行业的不解之缘。
在手机尚未普及的 2000 年,个人电脑显得格外珍贵。得益于从事IT行业工作的朋友,童力军在读研时便拥有了人生的第一台电脑。虽然是淘汰下来的二手机器,童力军依然物尽其用。
当时网络并不发达,不仅访问速度慢,优质资源也千金难求。出于对哲学的热爱,童力军主动关注国内哲学的研究动态,整理校对了大量的哲学文汇,将当代名家的前沿思想汇总成学术文集,并自掏腰包将其打印并装订成册,赠送给大学同学。童力军未曾接触出版,却已经成为了一个门外汉编辑。
毕业求职季,童力军不甘心放弃自己的专业知识,一直在寻求合适的工作。本来已经过关斩将,通过了杭州一家报社的面试,但导师介绍的实习机会让他改变了想法。在毕业前的几个月,童力军来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在这里亲自体验了图书的采编付梓,从此迈入了出版的门槛。
想到自己以前制作的小册子就是粗糙的出版工作,童力军对此燃起了兴趣,拒绝了报社的工作,从此开启了出版界小白的成长之路。
工作中,面对原本陌生的繁体字,童力军着实苦恼,很多都不认识,为此,他在工作之余通过坚持古文阅读和学习,硬是啃下了繁体字的编辑工作。
童力军总结道,「清末以来,中国长期落后于西方。知识分子对西方先进文化过度追捧,甚至一度要求将汉字拉丁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中国人渐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自信」。新世纪初在图书市场整体利好西方译丛类图书的大环境下,童力军凭借对传统文化即将兴起的判断,推出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古籍图书。
只用了五年的时间,童力军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编辑升至主任。笔者惊讶于其商业敏感性,童力军却连连摆手,谦虚地称自己运气好。
针对常有人说编辑就是改改作者稿件中的错别字病句什么的、工作没创造性,童力军举了例子来说明:「2020 年上海古籍社策划出版梁启超与子女的信件,如果起名《梁启超父子通信集》,这本书印三千本到头了,可最终编辑定名为《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并配合营销编辑的宣传,这书一下子卖出了近三万本。从三千本变为三万本,这中间的巨大增量,就是编辑创造性的体现」。
# 数字转型,勇立潮头
2013 年,中国的移动网络即将从 3G 迈向 4G,数字化在中国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局面。这一年也是童力军工作的第十年,他在思考如何让职业发展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而由于传统文化类图书热销,上海古籍出版社暂无数字化转型的压力,所以在古籍社也就难有建树。
恰逢集团内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人事调动,副总编辑一职空缺。童力军了解到,该岗位要接手的是「硬骨头」业务——数字化转型。押准了互联网必将遍地开花的他,一举竞得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辑之职,赤脚踏入了中国的数字化浪潮。
工作前几年,由于辞书社对数字出版业务的未来发展前景不确定,因而就没设立专门的数字出版部门,所以与数字化有关的所有业务,如资金申报和答辩、项目招标、数字化加工的技术标准、产品设计并与技术公司沟通,以及后期项目验收等等各种事情都由其一人承担。
经过了几年的摸索,再加上《辞海》主编陈至立、中宣部和上海市委宣传部及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上海辞书出版社终于在 2017 年获得了中央和上海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在童力军头脑中描摹了千万遍的数字化转型,终于有机会生根发芽了!
2018 年辞书社开始自建技术团队,将之前技术外包的业务逐渐转为自主建设,目前已形成了涵盖内容、技术、运营和销售等四部门的近 30 人的数字出版团队,其中技术人员更是超过三分之一。上海辞书出版社陆续发布了《辞海》网络版、《汉语大词典》网络版等数字产品。
当然,童力军不满足于辞书社的数字业务止步于此,在集团确立「分类聚合、平台运营」策略的指导下,启动了工具书数据开放平台的建设,于 2020 年 8 月推出了「聚典数据开放平台」。平台整合集团内外许多出版社的优质工具书资源,数字化加工后云端存储;以标准化数据接口的方式与各类数字阅读、新闻资讯、搜索引擎等对接,满足用户在各类场景中的查检需求;用户在各类应用中无需切换,仅需在当前界面选词,释义即刻呈现,将知识查检无障碍、不中断地融于阅读和学习过程。目前平台应用已覆盖四大领域,即以微信读书、掌阅、得到等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平台,以学习强国、沪学习等为代表的学习平台,以百度、中国搜索、搜狗等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上观新闻、澎湃新闻等为代表的新闻资讯平台。截止到 2023 年 4 月,平台收录数据达四百多万条,用户量累计超 4000 万,调用数更是高达 9 亿多次。原本束之高阁的专业知识,正通过聚典平台悄悄飞入用户的屏幕。辞书社十多年来坚持走数字化转型之路,终于在全国数百家出版社中杀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笔者好奇于为什么当年有如此执着的判断力,童力军解释到,「2012 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停止印刷纸质版,全面转向数字版,盈利模式由原来的上门推销纸质版给机构和个人,变成了出售阅读权限给机构和个人」。一套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百科全书,拒绝印刷纸质书,转而彻底拥抱网络,这对童力军是莫大的震撼,无疑也坚定了他做数字化转型的想法。
# 美好未来,寄托希望
「坚信未来更美好」,童力军来自浙西的贫困山区,经历了人生的许多风浪,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并衷心将这句话传递给复旦的学弟学妹们。
在笔者问起这句话的来由时,令人惊讶的是,童力军并没有从个人视角出发,而是站在了更高的视角展望全球局势,「哥伦布新大陆发现以来的 500 年,是海权国家崛起的 500 年,中国的崛起,使得陆权国家的崛起成为可能。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整合整个亚欧大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贸易往来日趋频繁。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制造能力,正逐渐扭转几个世纪以来的海权模式」,童力军从国家的强盛中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接着童力军又以复旦校友,现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王沪宁同志举例。「王沪宁同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担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期间,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待了一年时间,回国后撰写了《美国反对美国》一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那时正是美国如日中天的时候,王沪宁敏锐地察觉到美国社会内部分裂的苗头。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美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前辈政治家们的敏锐洞察力。当下,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相信党中央的智慧、保持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坚持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必将释放潜力、持续繁荣。
童力军坚信,复旦的学弟学妹们一定会踏着中国腾飞的巨浪,拼搏出美好的未来。作为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副总编辑,童力军诚邀复旦有志之士,大家一起来共创数字出版的辉煌未来。
【心得】通过与校友交流,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感谢校友会提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