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级信息学院硕博刘峰良:教书育人,传承种子精神
文章来源:2023年复旦大学校友返校日校友面对面活动
走访同学:2020级材料系博士沈涛
刘峰良校友于2011年进入复旦大学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2013年在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攻读凝聚态物理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间在联合培养单位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于2019年选择入职南昌大学,在南昌大学物理系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培养学习主动性:从理论到实践
在采访中,刘老师首先分享了他学生时期的学科竞赛经历,谈到了实践对于深刻理解书本知识的重要意义。在学科竞赛中,不仅能加深对书本经典知识的理解,还能拓宽知识面,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将理论付诸实践能极大地鼓舞自己对更多知识的渴求,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刘老师还谈到,学科竞赛往往是一个团队参赛,这个过程也非常锻炼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入职南昌大学后,刘老师开始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创新竞赛,通过参加竞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对课程理论知识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运用,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职业规划: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在谈及职业规划与毕业选择时,刘老师谈到一线城市优秀人才很多,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人才更加匮乏。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回到急需优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大学工作,到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地方去。恰好,2019年南昌大学物理系有引进青年教师招聘计划,他了解到南昌大学物理学科,特别是应用物理学专业急需具有物理和微电子专业复合知识背景的青年博士。因此他入职了南昌大学,积极响应了江西发展的需求。在南昌大学,他致力于教书育人事业,主动承担了多门应用物理学专业课程教学,积极参与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致力于凝聚态物理和集成电路设计相关领域科研工作,主动将自身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谈到科研方面,刘老师认为集成电路设计是我国当前重要战略发展方向之一,也希望我们在未来有能力为集成电路领域创新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情怀:言传身教,传承种子精神
从硕士到博士,刘老师在复旦待了七八年,在这段求学经历中,他遇到了很多学识渊博、有奉献精神、有家国情怀的师长。正是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刘老师立志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将这种为我国教育事业做贡献的种子精神传递给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成长,为祖国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当谈到在复旦期间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情时,刘老师说是硕士导师来金梅教授和博士导师沈健教授在学术科研上的言传身教与循序善诱式的指导。特别是博士导师沈老师,通过每周组会、实验讨论与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引导我逐步构建对物理过程图像的认识,培养对物理研究的兴趣与热爱,逐步形成了凝聚态物理与集成电路设计的交叉学术视野,为当下的教学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当问及如何成功入职高校时,刘老师说除了要有优异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家国情怀,一种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奉献精神。当谈及在南昌大学的工作时,刘老师谈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的三大职责。科研上的团队协作与科技创新能力,三尺讲台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能力与奉献精神,以及开展社会服务的专业能力与敬业精神。这些能力与精神也契合了复旦人的气质:团结、服务、奉献、敬业、乐群,是在复旦多年的学习氛围中逐渐养成。刘老师的这种家国情怀与服务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最后,值此118年校庆之际,刘老师祝福母校师生工作顺利、学习进步,祝福母校复旦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
学生感悟
刘老师是一名优秀的好老师。整个访谈下来的感受是,刘老师很热爱教师的岗位工作,他的表达能力很好,能感受到他的那种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情怀。刘老师干了一份他喜欢的工作,一份能够充分发挥他个人才智的工作,一份扎根赣鄱大地并能开出万千花朵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