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2011级本科、2015级科学硕士,目前就职于某头部券商,负责流量与媒介的数字化运营工作。
2011年,钟超步入复旦校园,在新闻学院经历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七年复旦时光,毕业后通过校招加入腾讯,先后任职腾讯游戏市场经理及腾讯广告服饰运动行业运营负责人,在互联网一线阵地成长、积累数字化营销经验;在鹅厂完成四年“本科学习”后,钟超又主动跨入券商赛道,在财富管理领域迎接新挑战。
学在复旦:化“通识”为“常识”,受益终身
在进入大学之前,钟超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理科考生,甚至曾在省级奥赛中斩获一等奖,按照常规成长轨迹,大学应该会进入一个理科或工科专业研习;而命运在志愿填报时悄悄拐向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这既是与新闻学院冥冥之中的缘分,也像是复旦通识教育沃土所孕育的一枚果实。
谈及初入校园的印象,钟超认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复旦丰厚的学习资源和自由的校园氛围。“在中学的时候,生活里的大多数事情都是被框定好的,几点要晨读、几点要上课,老师与家长也会一直帮你规划引导。但是进入复旦后,首先就被那么厚的一本选课书震慑了;复旦会提供你非常多非常充分的选择,你也会有很多选择的权利、可以尝试各种感兴趣的事物,这一点对于许多初来乍到的同学冲击很大。
“不过,虽然复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让我们有很多选择和方向,但你要对所选择的事情有所投入、用心用力,它才会给予你回报,有时甚至可能会在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时机与场合给予你回报。”
在被问及复旦七年时光里最大的收获时,钟超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一个具象的知识或技能,也不是学习习惯、工作方法之类的,而是‘common sense’,也可以说是‘常识’,让我在现在、未来乃至终身受益。”
钟超解释说,这个想法来源于自己第一份实习的带教老师,当年还是职场新人的自己在与她探讨什么是最重要的职场能力时,所得到的便是这个出人意料的答案:有“common sense”。当年自己听到更多的是类似“学习能力”、“认真负责”这样的答案,一时对“common sense”还难以理解,但伴随工作经历的丰富,对这一答案的感受也日趋加深。“常识并不会是你平常能刻意感受到的,但确实会对你日常的认知、行为及工作都产生深远影响;你的常识无法像技能那样一条条地罗列出来,但它渗入了你的方方面面,一个更有‘sense’的人、一个‘sense’更好的人,她/他的优势也会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渗透出来,形成带着些许‘玄学’色彩、但有鲜明个人特色且强大的竞争壁垒。”
“而‘常识’与复旦所一贯强调的‘通识’之间仅一字之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钟超补充道,“‘通’字既可形容学校育人沃土之广博,从文理技科到艺术审美几近全学科覆盖,从选课、讲座到论坛、社团活动也总能找到最适合你的学习路径;又可概括学校对我们成才的殷殷希冀,希望每一位复旦人都能融会贯通、通材达识。而我们还要将学校‘通识’的学养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成为常态,即便毕业离校依然能率以为常、常备不懈,这就是我们自身的‘常识’。”
职业转身:沿着“主航线“,探索“新大陆”
从互联网到金融行业,这个转变令钟超身边不少人感到意外,有人直呼是“就算考虑跳槽也不曾想过的领域”;在这看似跨度较大、甚至可称为“跨行”的转变中,实则延续着一以贯之的主航线:证券业新一轮数字化变革已经来临,变革将带来颠覆性挑战,也同样孕育着战略性机遇;过往在互联网领域积累的数字化营运经验可以结合新形势加以应用,而金融新赛道又将点亮新的展业版图,不仅有海量新知等待学习积累、可以进一步丰富知识图谱,更能在这个更多元、更靠近真实商业环境的领域躬体力行。
“我自己觉得,一次比较理想的跳槽是‘和而不同’的。‘和’在于有一条可以持续探索深耕的主航线、作为自己的核心能力项,也便于承接过往的工作经验,快速上手、快速产出;‘不同’则是两份工作间最好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可以是所谓的‘换行’,也可以是工作范围有所调整,这样能借助工作不断掌握新知识、不断探索‘新大陆’,保持自己在一个持续学习、持续积累的状态。”钟超这么看待关于职业转变的选择,“这尤其对工作年数不长的新人是更有裨益的,另一方面,我似乎觉得这也与复旦所倡导的‘通识教育’不谋而合。”
但知易行难,面对一份涉及“跨行”、与过往经验不甚吻合的职业机会时,要如何证明自己是那个更合适的人选呢?对此钟超分享了自己的应对策略:“其实既然是跳槽,就不存在100%的匹配,面试就是一个双方一起探讨我们的交集是否能满足彼此需求的过程;如果交集不仅能满足需求、还能辐射到非交集领域,那就更好了。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要整理案例库,但其实为自己整理一份个人案例库也很重要,可以把你沿途的工作和实习经历,乃至学习、校园活动、科研经历等都以案例的形式纳入进来;光收纳还不够,还需要去反复思考、挖掘案例中可以提取的经验与洞察,去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每个案例的价值。只有这样,面对提问才能快速给到有结论、有思考、有例证、有细节的反馈,做到面试中的高效沟通。”
当得知如今校招竞争的激烈现状时,钟超表示希望自己的方法能帮助到学弟学妹求职,但同时“相信复旦的学弟学妹都是最有竞争力的”。钟超坦言自己职场这一路上受到过很多前辈与同事的鼓励帮助,一直都非常感激;所以如果有能施以援手的场合,自己也一定会倾力而为。“在离开鹅厂时,老板赠予了我两本他最喜欢的讲领导力的书,那一刻特别感受到了职场的温暖;你也许很难与一群人一起工作一辈子,但那些曾经相互支持、长风破浪的航程,都是值得珍藏一生的宝藏。”
寄语同学:少一些对未来的焦虑,珍惜宝贵的校园生活
如果说回到十年前上学的时候,想对自己说什么,又有怎样的体会想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被问及此,钟超思索片刻答道:“上海的确是一个快节奏又有些‘内卷’的城市,会不自觉地让人感到焦虑;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少一些焦虑,更好地享受大学的生活。”
特别是当下,很多同学很早就会开始实习,或者急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但可能会因此错过许多大学所独有的体验,比如主题或新颖或辛辣的讲座,再比如蹭自己感兴趣的课。“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实习单位一般都会对每周出勤天数有要求,甚至直言出勤多者优先考虑;如果你选择了实习,就意味着要错过很多有趣的课与讲座。”
钟超坦言道,虽然毕业时大家都开玩笑说“七年早就待腻了”,但毕业后其实会很怀念学校的氛围与资源;少一两段实习经历可能并不会造成明显的求职劣势,若在校园度过的时光并没有被浪费、而是内化进你自己的“ common sense”,未来它会在许多意料之外的场合回馈你惊喜。
“毕竟未来还要工作几十年呢,不缺这赖在学校里的一年半载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