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18级新闻德力娜尔·海拉提
(周鹏校友,复旦本硕博,目前就职于复旦大学党委统战部 ,图为周鹏校友参访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
受疫情影响,访谈是通过电话完成的。电话那头,是一个语言风趣、故事娓娓道来的学长声音。他的身上,折射出的是复旦人“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缩影,又把“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用他的话说,当在复旦的工作生活成为了一种习惯,陪伴就成了对母校最长情的告白。
心里的话
自1998年入校以来,他已经在复旦园度过了廿载光阴,至于工作后为什么留在学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因为爱,就赖在了复旦十几年”。
可就是这样一个爱复旦的人,当年高考结束甫入校时,内心却充满着排斥。原因除了年轻气盛,还有对大学的不了解。他说:当年的他,被家人和班主任催着稀里糊涂的选了大学,感觉像是“包办婚姻”“先结婚再谈恋爱”,自然无爱。然而,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经过多年的浸染,后来在这所学校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都让他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土地并为之奉献着无悔的青春。
在他眼里,复旦更像一所大学。 “象牙塔”里能够赋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独特氛围会给予每个人非常大的可塑空间,让“本我”得到充分保留,让“自我”能够被充分发掘,在培育“超我”路上尽享自在与畅快。在复旦园里只要你用心去观察、仔细去体会的话,将会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和平台去施展你的才华重塑、唤醒和育成一个更加理性、担当、有为的复旦人。徜徉其间,你会变得更加包容,学会更加理性的去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事物,借助大学赋予你的知识和理性,形成一个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去人云亦云,保留本真、鲜明个性。
成长路上,心存感恩于两个人。当被问及在学生时代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时,他选择了自己的辅导员和导师。这些年龄相仿的辅导员给予过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留下了心中点滴温暖回忆。这些无私付出的年轻队伍“朋辈教育”,温暖了一代代复旦学子的心。导师,是学术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回顾过去的日子,他强调在复旦读文科博士难度“若脱皮一般煎熬”。论文写作“爬坡”之时经常怀疑人生,时而锐气全无,又因偶得灵感而挑灯夜战、奋笔疾书。而在这磨人的过程中,导师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说导师对你的学业具体指导到什么程度,而是他的一言一行能够引导你多少,也许导师云淡风轻地说一句“慢慢来,不要着急”,就可以很好地化解学子心中无数抓狂焦虑的瞬间。“急事缓办、缓事急办”看似拗口,却是“曾经的少年”得来的成长感悟。你品,你细品。
职场感悟
毕业后即留在复旦工作,看似稳定,实际上肩上也承受着很多的压力。校内办事,需要学会付出和担当。用他自己的话说:同事之间经常自嘲的一句话叫:活儿来如山倒、活儿去如抽丝。工作是很难,难在我们不会把简单的事情胡乱扒拉两下就交出去,我们交出去的一定是代表着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水平。干活儿不能有私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与格局。自我加压、敢为有为,自觉践行复旦“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甘之若饴。
出门在外,你代表着复旦的形象。作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出访期间的他承担着在澳相关团组总协调人的任务。这个起初无人认领的工作,阴差阳错的被安排给了他,却促成了枝繁叶茂的靓丽风景线。归国前,团组成员被集体邀请到澳方负责人的家中做客,并在院子里种下了一棵“中澳友谊之树”。返程送行时,跟车奔跑挥手的澳方联络人让团组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谈及为什么接受这个任务,他说: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一批人,也许这就很好的代表了绝大多数复旦人的特点,对于工作有一种情怀,不那么张扬,但是关键时候一定会顶上去。
寄语
周鹏校友认为成为复旦人最根本的要义凝聚在复旦精神中,“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将会是复旦人人生路上的重要指引,如果能领会、贯彻,学弟学妹们定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