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李敏波老师:一位纯粹的研究者与教育者

2020-09-02|校友走访

BY 19级中文系戴琳琳

李敏波老师是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计算学院副教授、硕导,清华大学机械制造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信息处理,任上海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制造数据研究室主任,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5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和重点研发计划2项(在研),省部级项目6项,企业项目2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李老师在访谈中交流了自己的读书生涯和工作经历,分享了他对专业选择和知识学习的看法,并寄语复旦的学弟学妹们。

  “阴差阳错”迈入跨学科领域

  李敏波老师自2005年起来到复旦任教,虽然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学习与研究大致在工业制造的领域内,但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计算机学院。不仅如此,谈起在求学和工作的经历,李敏波老师也说到与复旦“阴差阳错”的缘分。李老师毕业后本来被分配到航空工厂职工大学教书,为了去工厂里做自己更擅长的事,便去读了北航的研究生,毕业之后接着在清华取得了博士学位,继而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回国后,李老师曾在深圳金蝶软件公司研究院工作2年,后来因为定居上海,便决定来上海工作。李老师说当年曾向上海交通大学对口专业的学院投递简历,但对方没有收到,这一情况直到十几年后才得知,而在那时候正好有博士同学在复旦工作,于是李老师就与复旦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结下了缘分。对于这一经历,李老师说虽然现在的方向和最擅长的方向不匹配,本专业是工业制造,但一直在计算机学院工作,目前做的研究并不是自己最想做的,曾经因为做的研究是交叉学科的,在计算机领域内比较偏门,学术论文并不好投,也一度感到困难,但如今由于利用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学术事业道路,做出了富有个人特色的研究。

  关怀学生 纯粹学术

  在复旦工作研究的时间里,李老师一边教学,一边在用友软件兼职,既保持对专业学生的培养,同时也将研究成果效用化。说起对学生的教育,李老师提到自己大学时期,老师们常常苦口婆心地劝他们以学业为重,坚持学习,培养了他们重视知识的学习态度。李老师说在清华时的副导师人很热心,对学生很关爱,无论是学生的学业、生活,甚至毕业之后找工作、找对象都很关心,曾经受到的这些教育对他现在当老师也产生了影响。在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事情上,自己会优先考虑到学生的前途,再做出决定。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上,李老师坦言自己很喜欢复旦“自由而无用”的精神氛围,在这种环境中没有太多外部的压力,不会对学术做太多的干预,因此能保持纯粹的求问精神,专心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李老师说自己近几年的时间都用于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

  展望与寄语

  谈到研究和自己的生活,李敏波老师说自己十年后就要退休了,在以前刚刚成为老师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去评教授、博导,所以对职称并不是那么在意,他更在意的还是在于研究成果的企业应用与学生培养,李老师说他很欣赏在学术上有成就的同辈人,对于自己的学生们,也希望他们能够除了在脑子上要聪明灵光之外,也要学会踏实努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研究。最后,李老师寄语年轻一辈:在面对大学专业方向的选择时,要去学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不是盲目追随大流,选择自己没有太大兴趣的热门、高薪的专业,要去了解自己的兴趣,并且做自己喜欢的事,在爱好的基础上努力地去开拓它、实践自己的理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