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19级金融硕士翁智健
田沁琰师姐,2008级经济学院本科校友,曾就职于宁波银行金融市场部,现于永赢基金担任固定收益投资经理。
一、 难忘师恩
田师姐的专业是金融学,谈到选择这一专业的理由时,“适合自己”是她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师姐在高中时比较喜欢数学,但又不希望从事纯理论研究的工作,因此选择了偏应用方向的商科,她的职业规划也是希望既可以用到自己比较理性的逻辑思维模式,又可以有很多和人打交道的机会。复旦的金融学教育为师姐后来从事投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我们聊到复旦的恩师,田师姐回忆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教授货币银行学的孙立坚老师和她的毕业论文导师宋军老师。大一主要是学习数学和初级经济学,距离实践还是比较远。大二的货币银行学是师姐接触到的第一门贴近市场的课程。当时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不成熟,Shibor报价刚刚推出不久,孙老师就通过发达国家的案例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对师姐起到了金融启蒙的作用。此外,师姐的毕业论文选题是核准制下企业IPO过会的影响因素,宋老师的耐心指导为她提供了一段宝贵的学术研究经历,并且站在当下回顾我国发审制度的改革,当年呼吁的注册制如今终于初露端倪,师姐也深深感受到自己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共同成长。
二、 事业求索
从复旦毕业后,田师姐进入了宁波银行金融市场部,从事资金交易相关的工作。当时整个团队不大但牌照齐全,还有外籍高管将发达市场先进的理念带过来复制,简单来说是把FICC各个板块(包括债券、外汇、商品、贵金属、衍生品等)融会贯通,不仅要做好自己所负责的品种,而且需要从宏观全局的角度来思考投资逻辑以及大类资产之间的联动关系,这对于她此后投资固收的各个细分产品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框架。师姐入行不久就遇上13年的“钱荒”,在自己的踏实努力和领导同事的支持下,顺利帮助银行渡过难关,同时也收获了非常陡峭的成长曲线。对于这段特别的经历,师姐不失幽默地说道:“入行即巅峰”。但现在回头看,师姐更珍惜这样的“高光时刻”过去之后的总结和思考:一方面要利用好这个势头不掉队,另一方面也要认清运气的成分,不能过分高估自己,而是要尽快把其它知识和能力补齐。后面漫长的职业生涯里我们可能还会遇到很多苦闷的时刻,怎么努力都不出成绩的时刻,这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当年的冲劲,坚持把低谷熬过去。
对于未来希望从事投资工作的师弟师妹,田师姐首先建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面临亏损或者业绩相对不佳的时候,要能够抵挡住外界舆论的压力,坚持自己的方法,或者反思自己的失误,努力提高胜率;同时持续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因为市场的发展很快,如果想要从固收入手,成为一个精通各种大类资产的投资经理,需要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就更多。
三、 真挚寄语
在职业规划方面,现在的同学都有很多机会做实习,田师姐的建议是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尽可能早地去尝试不同的领域。投行、资管或互联网等每个行业从工作方式到从业人员性格都会有比较大的不同,在实践中去总结比较,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到研究生最后一年再争取在喜欢的公司实习留用。从职业发展来看,每个方向都不会太差,所以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能够帮助我们在后面的瓶颈期坚持下来,走得更远。工作以后也不要忘记“自由而无用”,因为进入社会之后现实的压力接踵而来,有时候会迷失或者困惑。此时如果能保留一份心灵的净土,可能就是母校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