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友会品牌活动“复旦之星”走进复旦大学药学院参观交流

2023-07-06|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图片

6月30日下午,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品牌活动“复旦之星”走进复旦大学药学院参观交流。复旦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周璐、潘俊、复旦PE/VC同学会副会长茅健及30余位投资及产业界校友出席本次活动。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华彪、秘书长张欢应邀出席。

活动伊始,在周院长和潘院长的带领下,校友们先后参观了“智能化递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药学院仪器分析测试中心。“智能化递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复旦大学药剂学国家重点学科在复旦大学张江校区药学院内共拥有4500 平方米工作用房。目前拥有大型仪器设备(5万元以上)共70余台,在智能化材料设计、药物靶向递送、药物控制释放、生物效应评价四个研究方向上保证了智能化递药研究的顺利进行。复旦大学药学院仪器分析测试中心是药学院分析测试方法和技术的研究服务中心,在多方支持下中心已发展建设成为具有核磁共振波谱实验室,光谱实验室,色谱、质谱实验室,细胞生物、分子影像等系列实验室的药学院新药研发的重要支撑平台。

图片

图片

座谈会上周院长对校友们的来访交流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学校正在建设新药创制联合研究中心、临床药学研究中心和创新药物与技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深耕科研创新与新药创制的同时重点关注生物医药产业,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市场化的机制推动新药创制的产业化发展。期待未来学院与校友会携手,搭建校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加强产学研与资本的对接,助推药物创新和转化,共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图片

华彪常务副会长代表发言,他表示:今年是“复旦之星”创业大赛第十届,同学会开创了“X科学家”,持续开展走进母校各院系、企业活动等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今天,“复旦之星”走进药学院,也希望通过进一步了解药学学科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上的最新进展,助力产业方及投资方校友更好地与学院进行链接,为校友与母校之间提供更直接的联结桥梁,助力母校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健康良好的产学研生态循环发展圈。

图片

随后,潘院长从学院历史沿革、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合作交流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学院总体概况与发展规划。她表示:药学院过去更多注重在基础研究方面,项目的成果转化方面有所欠缺。随着国家对生物医药整体战略的改变,药学院与时俱进,积极在创制药研究上发力,科研工作发展势头强劲。本次校友来访交流恰逢其时,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促进新药研发成果的落地转化

接着,来自药学院药理学系、药剂学系、放射药学与分子影像学中心、药物化学系和生物药物学系的5位教授就其重点研究项目先后向大家做了汇报交流。

图片

药理学系沈晓燕教授作“SNX10小分子抑制剂抗炎症性肠病研究”项目报告:临床上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药物虽能有效控制免疫炎症,但是对于黏膜损伤的修复作用非常有限,目前仍缺乏能促进黏膜修复的药物,导致大量患者存在难治性溃疡。沈晓燕团队研究发现靶向抑制分选连接蛋白10(SNX10)既能抑制炎症又能增强肠干细胞活性,促进IBD小鼠肠黏膜屏障修复。该研究工作目前已获得二类结构新颖的SNX10小分子抑制剂,授权2项国内专利,申请1项PCT。

图片

药剂学系姜嫣嫣教授作“基于CA的无胆固醇脂质体系列纳米药物开发”的报告:姜嫣嫣团队发现天然产物CA可单独与磷脂材料形成稳定的CA脂质体(CALP),创立了功能性CALP递送系统技术平台,创新研制的盐酸阿霉素CALP和紫杉醇CALP,可改善目前纳米药物因肿瘤组织低效蓄积和低效渗透的瓶颈问题所导致疗效不理想的临床现状。作为一类具有突出临床优势的纳米药物,一旦成功实现临床转化,将具有市场独占地位。特别是,基于CALP技术平台,不仅可进一步开发系列创新纳米药物,且在化妆品和健康产业方面均极具潜力。

图片

放射药学与分子影像学中心季斌研究员作“β淀粉样病变以及tau蛋白的核医学影像探针”项目报告:季斌团队开发了一款SPECT放射性药物123I-AD-DRK。123I-AD-DRK成功地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以及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tau蛋白病的一种)患者死后脑以及动物模型活体成像中检测到了amyloid和tau。123I-AD-DRK能够提高AD患者病理检测的灵敏度,覆盖只有AD以外的tau蛋白病,比如对PSP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同时SPECT放射性药物具有半衰期更长,适合集中供应,价格也更便宜等优点。而目前世界范围内并无用于AD或者tau蛋白病诊断的SPECT药物上市,该项目有望成为全球第一款用于AD以及tau蛋白病的早期诊断SPECT药物。项目已经完成前临床研究,正在寻找成果转化、资金支持临床试验和开发下一代PET或SPECT探针等方面的合作伙伴。

图片

药物化学系谢琼副教授作“抗肿瘤候选药物GSPT1分子胶降解剂MZ-005的开发”项目报告:药物化学系王永辉/谢琼团队与美志医药合作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选择性GSPT1分子胶降解剂,通过一系列药效学、成药性与安全性评价,优选出具有竞争优势的PCC候选药物MZ-005,有望在近期启动IND申报资料研究,以满足对AML患者紧迫的临床治疗需求。

图片

生物药物系范佳君青年副研究员代表鞠佃文教授作“创新免疫治疗双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报告:鞠佃文教授及其团队针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和非小细胞肺癌等临床需求较大的疾病,研发了FD03等全新的纳米抗体、双抗以及双功能蛋白等创新免疫治疗药物,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最后,与会校友与各项目汇报人进行了热烈的问答与讨论,期待未来校企间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

图片

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