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生科院周明琦:一锤定音的不是选择本身,点滴积累才能水到渠成
BY 18级法学院胡慧琳
周明琦校友2013年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遗传学博士学位,后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任职。作为研究骨干参与来自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国防部(DOD)的基础研究项目。迄今已发表综述和研究论文共计2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eLife、PLoS Genet、Crit Rev Biotechno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文章17篇。为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ASPB)、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及Plant Biotechnol J、BMC Genomics、Astrobiology等多家专业期刊担任学术评委。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2016年入选中美空间科学青年领军人物论坛并作报告。
毕业后的经历
周校友在复旦获得博士学位后,即前往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谈及一路走来的职业道路,校友认为“顺利也不顺利”。目前为止,校友加入过三个实验室,做了三个不同的项目。第一个是植物抗病相关的研究,获得了领域内重要发现,但项目经费不充足;下一个实验室的课题是NASA的航天生物学项目,也做出了不少成果;第三个项目就是眼下在做的工作,有望利用植物开发探测环境中低剂量辐射的生物探测器。这些项目都有比较好的进展,但同时又受到研究经费的制约,好在连续两次经费出现问题的时候,都能马上遇到好的机会抛来橄榄枝,而之前扎实的工作基础也使自己得以快速胜任新职位。
当被问起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份工作,周校友分享道,在考虑职业选择时,自己比较早就有了明确的规划,想要在学术研究领域工作。对于职业选择,校友认为要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何才能实现自我满足,达到自我实现,得到能够对自我正反馈的状态,这是进行择业时要考虑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校友在本科和研究生的阶段就在实验室接触研究工作,对学术界相关领域工作者的生存状态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了及早的了解。校友建议同学们可以开拓眼界,多了解不同行业的生存和工作状态,然后去做选择,而这个选择本身并不是最后一锤定音的东西。校友分享道,其实具体的选择不是最具决定性的,重要的是有可以改变选择的能力,一些看起来很关键的选择其实不是决定命运的最后判决。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和在职业中能走到的高度,以及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是多年来所有细节的点滴积累和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单单只取决于当初那个选择。选择的确会决定很多东西,但拥有具体的能力,注意平时的积累更为重要。
说到这里,周校友分享了他对一些社会新闻的看法,他认为人们对家庭条件不理想的农村学生选择去北大考古系,或者当初选择古生物学毕业生最后成为软件工程师等类似新闻的某些观点反映出很多人对行业生态的不了解。首先自我实现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行业都需要奋斗,而各行业的佼佼者的生活状态不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可以很富足。此外学科之间是有交叉重叠的,不同的领域中也会有很多能力是相通的,比如古生物学专业也会涉及到软件的运用和算法编程,毕业生去做软件工程师也是比较好的出路,而绝不是对专业的浪费。校友分享道,我们应该有足够的眼界可以整合自己能力,现代高校专业划分是有一定欺骗性的,古生物学专业学习的内容并不只是和古生物相关,其相关教育也会让它的学生有能力胜任其他方面的工作,比如数据处理相关的工作等等。跨专业的就业在目前越来越普遍,当初选择一个专业就读并不意味着对人生的限定。对于择业,一方面还是回到自我实现,充分了解相关行业的生活状态之后思考自己是否能够享受这样的状态和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就是要注意多元而具体地看待自己所拥有的和可发掘的能力。
在复旦时的经历
在复旦求学的五年是让周校友非常难忘的五年,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在复旦硕博连读期间受到过多位名师的指导,不同研究方向的交叉和深度交流造就了自身较为宽广的专业背景。校友的博士导师是国家级教学名师乔守怡教授,而主要参与和负责的科研项目由林娟老师主持,其所在课题组则隶属于时任生科院院长的马红教授的大组。多位学识渊博功底深厚的老师带来不同专业视角的思想火花,组会上不同交叉方向的讨论极大开拓了学术视野。现在回想起来,周校友很感激三位老师的悉心栽培。
关于生活
聊到生活时,周校友谈到科研工作需要充足的精力和体力,因此他平时有运动的习惯,疫情前一直作健身和搏击锻炼。在疫情期间也坚持在家做一些力量和搏击训练。当被问到工作与生活如何平衡时,校友介绍他会将科研工作中的思考和创意融入到生活当中,比如在野外远足或者在家做家务的时候会思考一些问题,有时刷手机也会获得一点灵感,从而想出某个问题的新的解决办法。而在其他时候,如陪伴家人,给女儿讲睡前故事,或激烈运动后,则会放空让自己充分休息。
校友认为,这个时代办公通讯手段多样,移动终端便捷。在过去,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的时间每周不足70小时会被认为不够勤奋,而今天除去必要的实验工作之外,很多工作如数据处理和分析,文献阅读和文章撰写等,可以在不同终端设备上完成。时间的使用会更加碎片化,如疫情期间在家也可以继续完成实验思路和方案设计,远程登录学校服务器运行程序处理数据,以及论文作图和撰写等等工作。这就更需要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保持较高的行动力。
而聊到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时,校友表示会继续在学术界耕耘。我们国家在基础研究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此次疫情,科学家对于病原体的鉴定速度比起2003年的SARS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目前国内在生物技术和方法上的突破还是亮点不多,在原创性的技术创新上,青年科学家还有很多施展才能的空间。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校友建议学弟学妹们可以想清楚自己自我实现的目标,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而不是盲目追求成功学的标准。应该回归本心,每个个人都是一个个例,有不同的情况需要考虑。可以看到一些人选择了外人不了解的行业,但他们享受自己的生活状态。比起选择符合世俗期望的工作,他们获得的可能更多。
而对于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质是恒心和毅力,要耐得住寂寞。科研是充满失败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百折不挠才能有收获;第二是工作要细致,保证不该犯的错不犯,这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个要求,适用于所有行业。校友还提到,爱迪生试错1000次然后得出最优结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如今大数据时代需要更多的信息获取和提炼,以及思考总结,工作和生活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