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18级儿科 冯家乐
杨林学长,2011级临床医学博士校友。目前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担任副主任医师。
从医之路
“生命所系,健康相托”铿锵的八个字始终贯彻在医疗工作者的心中。从医之路是艰难的,也是难以选择的。医生这个词对于一个专业人员的叙述仍旧不够贴切,每一位医生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和科室。杨林医生从事的就是血管外科方面。当问及学长当初选择这一领域的原因时,一方面是学长自己对于血管方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学长看到了血管外科在未来中国疾病上的形式。在刚刚选择的时候,学长也是面临着很多选择。毕竟选择一个科室无异于重新选择一个专业。机缘巧合之下,学长看到了关于血管这方面的资料。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血管外科是属于比较小众的领域,很多大医学院的教授都未必知道这个领域。但是学长却敏锐的看到血管外科在未来的潜力。在中国高速的发展之下,中国人群的疾病谱必然也会向代谢性的慢性病进行发展。从现在的疾病看来,中国最高频的疾病也便是心血管疾病。学长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而选择成为一名血管外科的医生。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医学是一崎岖而漫长的道路。从医十年,杨林学长在不断的选择中更加坚定自己的脚步。
学无止境
医生在大家看来是救死扶伤的天使,是白衣执甲的战士。所有人对于医生这个职业都充满无限的崇敬。那么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呢?杨林学长在这里给出了他自己的看法。首先,作为一名医生最要的是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医疗是一种更新很快的东西,每天都有新的仪器被发明,也有新的知识被发现,身为医生也是要向学生一样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新的领域。而且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是很在意经验的职业,需要不断接触病例才可以获得优秀的医疗能力,从某种方面来说,医生的能力与其所看病人的数量是呈正相关的。其次,医生一定要严谨求实,你在手术台上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决定着一个生命和一个家庭,你的每一个细心的询问都可以决定着一个疾病的发现和病人的预后和康复。医生是最需要细心和专注的职业。最后医生还需要具备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沟通能力。医生其实也是一个医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要面对各色各样的病人,要和患者进行沟通,要和人进行打交道。杨林学长在这里多次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很多的医患纠纷都是沟通不够充分,医生在进行任何的医疗救治之前要进行充分的沟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已有文献,告诉对方自己可以为他做到怎么样的结果。在解决医患纠纷问题上,这是身为一位医生所能做到最打的程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医生也是一种职业。每个人的成就与否,不在于你从事什么专业,而是在于你是否可以把这个专业搞好。
上医传承
复旦大学大学上海医学院给予了杨林学长很多的回忆与感动。杨林学长自己也陈述道,他问过很多的同行,但是发现他们对于自己母校的归属感都不是很强烈。但是杨林学长却对复旦上医有很强的认同感。他说到,复旦上医很多的老师都给予了他很多的启发和帮助。尤其是他的导师。不仅仅在学习上,更是在生活上给予了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这个关心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反而是遵守着严格的底线和保持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在面对专业和学习上的问题时,导师对学生是一丝不苟和严格的。医生的严谨态度在这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杨林学长这样说到,在老一辈的学者中也只有上海的学者可以达到这种严谨的态度。上海的学者基本代表着中国学者的风骨。在复旦上医的博士三年,对于杨林学长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学长把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一直延续了下来,这也是属于复旦上医的传承。我想,之所以学长会有这么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是因为复旦上医给自己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学术的造诣,更是一种精神。
医学路漫,恪谨致远。杨林学长最后希望我们医学生可以保持初心又能不畏艰辛。复旦上医的传承是一代代医学生不懈的努力而点燃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