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下午,“科学向新,智创未来”第二届复旦创业创新X科学家论坛暨“复旦之星”创业大赛十周年庆典在青浦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上海)金融产业园举办,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青浦区区长杨小菁莅临现场,活动同时吸引了200余位投资界和产业界人士参加。
裘新表示,复旦大学围绕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布局,正与青浦区委区政府合作推进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提升创新策源能级。他肯定了PE/VC同学会过去十年内在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赛事品牌、推动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并对校友们深度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表示感谢。他期待广大校友将创新创业的强劲动能转化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切实成效,以“校友圈”带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生态圈建设。
青浦区区长杨小菁表示,青浦作为上海市的产业腹地之一,多年来积极部署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了一批新兴产业基地,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新动力。与此同时,青浦也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深化与复旦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的合作,共同推动区校合作高质量发展,为区校深化战略合作注入新动能。
之后,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副校长;耶鲁大学兼职教授许田做“当生物医药遇到人工智能”主题演讲。许田在演讲中强调,两个领域的融合不仅是当前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预示着未来医疗健康领域的巨大变革。
许田教授首先指出,理解和把握科技趋势对个人和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尤其在信息革命、基因革命和人工智能革命的多波科技浪潮中更是如此。他特别提到了几个关键的技术应用案例,如将AI算法应用于超声波仪和核磁共振仪,显著提升了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此外,人工智能在基因测序和药物研发中起到重要作用,体现了算法优化药物开发流程的可能性。许田还特别强调了中国中医药的现代化过程,讨论了如何将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完成信息的标准化与质量控制,以提高其全球认可度和科学性。谈及人工智能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许田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应用,如通过核磁共振技术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进行交流,以及利用脑机接口和脑波分析技术开发先进的测谎仪,或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分布。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中,许田教授借由自身的经历和布什的例子,强调了抓住机遇和跨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他的观点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也为未来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会议还设立了圆桌论坛,来自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人围绕“AGI时代带来的革命性投资机遇”各自分享了经验和见解。论坛由兴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廷富主持,参与嘉宾包括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漆远、蓝湖资本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胡磊、耀途资本创始合伙人白宗义及达观数据董事长兼CEO陈运文。
漆远介绍了ChatGPT问世以来人工智能大模型上所取得的惊人进步,同时提出了AI的风险管理问题。在人工智能商业化方面,漆远认为,尽管ChatGPT还只是一个原型产品,但其迅速增长的用户群体显示新的交互方式可能带来的新的巨大用户市场,同时大模型会大规模推进供给侧改革,深刻影响知识生产、分析和传播领域。
胡磊借由自己的投资经验,确认了AGI的商业化前景,指出客户对于AGI的需求明确,且愿意为此付费。胡磊提出,虽然中国的大模型发展仍有待提升,但已在合同文本审核等领域应用,表明AGI的应用正在逐步成熟。他认为,尽管存在成本问题,中国AGI的商业应用时刻即将到来。
陈运文对大模型的未来做出预测,认为通用模型与垂直模型之间的争论并非核心,关键在于每个垂直领域是否能够开发出优秀的产品。陈运文指出,尽管目前的ChatGPT还是一个基础的对话框产品,但它有潜力演变成更多样的形态,在各行各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他强调,面对AI技术如何在中国吸引用户付费和实现商业化落地的挑战,行业需要集中精力,开发优质产品。
白宗义针对中国AI大模型对算力需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表了见解。他提出大模型训练对GPU在算力、带宽,存储容量以及集群互联技术方面有非常高的综合要求,在地缘政治关系影响下,国产GPU在训练领域还有较长的路需要走,包括芯片制造,软件生态等都面临现实挑战;而对于推理以及垂直行业小模型训练不是瓶颈,目前国内主要是训练的需求,长期看,随着应用的普及,主要的需求增长在推理。
最后,嘉宾就AGI时代的机遇展开了深入讨论。陈运文强调了AGI在各垂直行业应用中创造新型解决方案的丰富机会。胡磊认为AGI将从C端最先落地,然后逐渐往B端渗透,未来将深远影响各行各业。漆远看好大模型训练的中间工作,并提出应抢先做出产品占领市场。白宗义则讨论了基于开源AI生态的基础软件以及变现能力强的应用侧机会,特别是在电商、教育、陪伴机器人等行业中AGI的潜在应用。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当被问及医疗行业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前景时,漆远表示,人工智能在健康管理和药品开发上承载着巨大的潜力,同时,他也强调了商业模式运作和盈利方式的挑战。
之后,来自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代表围绕“CGT前沿创新的机遇与挑战”话题展开现场交流。论坛汇集了多位在细胞和基因疗法(CGT)领域具有深刻见解的专家,包括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卢大儒、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洪佳旭、礼来亚洲基金管理合伙人陈飞、鹍远生物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江立以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青年副研究员朱碧云,并由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梁卫彬担任主持。
卢大儒通过自己在基因治疗和编辑技术的丰富研究经历切入,重点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在眼科遗传病治疗方面的应用。他着重指出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安全性方面的挑战,尤其是脱靶问题,并探讨了通过新技术和改造来缩小这些风险的可能性。
洪佳旭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分享了他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看法。他讨论了基因编辑技术在解决未满足医疗需求方面的潜力,特别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并分享了目前正在进行的眼干症相关研究。
张江立分享了他在肠癌早期诊断和筛查领域的进展,并强调了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在商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他特别提到了原材料国产化在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方面的作用。
朱碧云讨论了团队在耳聋基因治疗方面的工作,尤其是针对OTOF基因突变导致的聋症。她介绍了AAV基因补偿策略的积极成果以及基因治疗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同时,她强调了基因治疗的高成本和研发挑战,并讨论了针对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和临床研究政策的便利性。
最后,陈飞深入探讨了CGT领域的投资机遇和挑战,提到了在中国进行创新研发的重要性,并强调了需要克服成本挑战以实现商业化。他还讨论了企业如何在中国市场中寻找投资机会和策略,并提到了在早期阶段进行靶点研究和发现的重要性。
本圆桌不仅聚焦于CGT领域的最新科学进展,还深入探讨了该领域在实际应用和商业化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指导。
当天上午,从100余个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项目中脱颖而出的10个复旦大学创业项目进行了第十届“复旦之星”创业大赛决赛。评审团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包括知名学者、行业领袖和投资界精英,对每个项目的商业模式、创新性和市场潜力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同学会第四届轮值会长赵斌在活动上致辞,他回顾了大赛成立以来的发展与成就,感谢各方的支持。赵斌强调,大赛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和产业创新的加速器。他寄望每位参赛者在大赛中获得成长,深入探究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优胜奖(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当天,也是PE/VC同学会的十周年庆典及换届仪式,校友会副会长、同学会创始会长邵俊对十年过往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邵俊提到,同学会关注硬科技领域,探索前沿发展趋势,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同时,同学会积极整合校友资源,建立了行业交流平台,并邀请行业领袖与专家分享经验,支持行业及创业企业成长。展望未来,邵俊表示,同学会计划进一步升级品牌活动,加强与母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并将资源融入国家战略,以促进区域发展。
随后,新一届会长王廷富发表就职演说,感谢前任会长和同仁的支持。他回顾了PE/VC行业十年来的规范化大发展进程,强调PE/VC对企业股权融资的支持及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同时,王廷富承诺同学会将继续推动资源整合和行业协同发展,提出三个发展要点:与时代共振,以专业致胜;融合产学研,促创新创业;同舟须共济,协作谋发展。他强调要与母校加强联系,推动学术科研与产业融合,并鼓励PE/VC从业者共同面对挑战,推动行业发展。
活动上,还进行了同学会十周年卓越贡献奖颁奖仪式,十周年杰出贡献奖颁奖仪式,十周年赛区鸣谢仪式,以及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任职仪式。
自2013年成立以来,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PE/VC同学会响应国家战略,打造品牌赛事“复旦之星”创业大赛,围绕母校优势学科,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双赛道,连续十年成功举办,参赛项目达 1000 余个。大赛聚焦科技创新创业及成果转化,积极努力为社会贡献复旦力量。
文章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