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国政李心璞:珍惜一去不返的本科青春

2020-09-24|校友走访

BY18级国务胡伟佳


  李心璞校友于2008-2012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毕业后前往美国深造,现就职于某国际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从事高科技互联网咨询工作。
  在访谈中,心璞学姐回顾了在复旦的学习生涯,分享了复旦带给她的心灵与精神财富。本科阶段的主题是学习、成长和体验,具体的“术”或许难以从经验上复制,但“道”与“原则”却可以成为前行路上的暖阳和细雨,为学弟学妹提供鼓励和帮助。

  在复旦:善用资源,平衡生活
  谈到十年前在复旦的生活,心璞学姐用“平衡”二字概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时代面前,很难在大一就对本科生活做好安排,但是一些原则性的计划却能实现,比如珍惜在大学读书的时光和氛围,每一节课、每一次讨论都尽量认真完成。学姐提到,从她入学前复旦就大力推行通识教育,本科生可以在几百门课程中自由选择,有机会接触到专业之外的领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在当时相当开放前卫。政治学教学方面,复旦引入了定量研究方法,在国内本科教学中亦处于前列;如今大数据时代,“文科生”也应该对数据保持敏感,基本掌握处理工具,这就体现出复旦在理念和课程安排方面的先进性。总之,开明、先进的课程安排,与图书馆、文献资源、讲座等一起构成了复旦自由学术与学习环境的一部分,也让复旦学子在学习方面能做出最自由的选择。
   在学习与学术之外,学姐也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加入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与社团,遇见专业背景不同但有相同热爱的伙伴,也是复旦提供的一种资源。在复旦的生活也与上海、与时代紧密相关,学姐特别提到,每一届复旦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共同回忆,而她所经历的“大事件”则是2010年世博会。作为团委志愿服务部的一员,心璞学姐从世博会志愿服务最初筹备阶段参与到结束后的收尾工作,这次工作经历也成为她本科阶段的特殊记忆。
   谈起复旦的老师,心璞学姐脑海中呈现的是一幅群像。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授课风格,所授或实操或“无用”,但都能让听众感受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怀念、向往大师辈出的年代,学生们以大师为榜样,给老师以足够的尊敬,心璞学姐认为这也是大学精神的一个方面。当初老师教导犹如明灯,在后来自己工作遇到困难时,给予精神上的营养。“那种感觉,仿佛是她/他可以一杯茶,一把琴,一个扇子,从古希腊讲到中世纪,再讲到近代,是离开学校后很难感受到的美好。”心璞学姐无不动情地提到。

  离复旦:遇见问题,解决问题
   毕业后,心璞学姐在美国参与了基金会管理工作,回国后成为一名数据分析师,之后进入现在所在的咨询行业。大学专业一定要与未来职业相匹配吗?如果能精准“学以致用”固然很好,但当下社会瞬息万变,机遇也很多,有机会跨领域跨职能工作同样很有价值。在学姐看来,咨询行业涉猎广泛,工作种常常“遇见问题,解决问题”:把发现的复杂问题拆解,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心璞学姐也提到,年轻时进入咨询行业对于以后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由于咨询的内容涵盖很广,初入行业者不一定在某一精准方面有十分独到的经验,却可以借由工作机会扩展视野,以第三方的视角观审某一行业,收获更多间接经验,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这一行业,理清行业逻辑;但是如果很早就对某一具体行业有明确的兴趣,则更适合一开始便加入这一行业。当然,确定是否适合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体验,通过寒暑假的各种实习接触行业信息和工作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职涯道路选择方面,心璞学姐认为,“终点”是难以刻意求得的。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很难在大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职涯发展路径,也容易因此陷入焦虑,但不要害怕,去“体验”比单单焦虑更加重要。事实上,焦虑在年轻人中已经成为常态,并没有因为年龄增长而消失,青年也许需要接受焦虑,与焦虑共处。不要逼迫自己很快做出选择,保持选择的能力比找到一个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更为重要。

  为复旦:没有一个人能够指导别人如何度过四年
   当被问及当下在校本科生应该如何准备自己的大学生活时,心璞学姐首先回答:“没有答案,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指导别人该如何度过这四年。” “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与打算,具体的规划与步骤往往难以复制,也很难以过来人的视角为后辈“设计”大学四年的计划,但是有一些“道”是可以参考的。想好有什么东西是离开复旦之后就很难密集获得的,比如开放多元的课程,优秀的朋友,博学的老师,还有意气风发的“少年气”与可以熬夜的身体,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做一些有意思的、将来值得回忆的事情。不要怕犯错,校园有极大的容错空间,大量地尝试,虚心地学习,永远保有好奇心。
   “不要总是想着有答案,有时答案并不会明确地出现。”心璞学姐提到初入社会时的建议,就像青年时期不会消失的焦虑一样,困难也总会层出不穷。少年走出校园,变得越来越强大,但她/他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强大,于是她/他必须持续更新能力和思维来应对。社会不像学校,期末时有一个明确的截止日期,过去之后便能“喘口气”;进入社会开始工作,没有清晰的节点,任务和困难一个接着一个,必须有勇气和决心依次面对。作为复旦毕业的学生,能做到无论从事哪一行业、哪种工作,都可以做好,这就是能力强的表现;知识很重要,但是获得知识更重要,在复旦的学习也是学习“如何学习”的过程。
  学校中看到的美好社会中不一定会有,人的复杂程度也远超想象,保持识别的能力,面对浮躁、名誉、金钱、地位保持初心,把复旦带给自己的气质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保持下去,便是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母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