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五届复旦公益讲坛成功举办

2024-12-07|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12月2日下午,“科技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五届复旦公益讲坛在丹阳市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举办,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丹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高飞,丹阳马相伯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虞瑞泰,丹阳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朱青华,丹阳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马俊杰,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荣誉顾问顾树棠、孙锐,常务副会长、公益俱乐部负责人华彪,上海志德马相伯中外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长马天若,复旦大学老干部党委书记、退休教职工工作处处长周桂发等嘉宾出席活动。现场约300位观众参加,包括复旦离退休教授、校友、丹阳市马相伯文化研究会成员及丹阳市马相伯高级中学师生,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2万人次。

 


高飞在致辞中表示,丹阳教育界一直以来传承和践行马相伯先生的教育精神和办学理念,本届讲坛的举办对于丹阳的教育变革和创新,加快实现当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她强调,丹阳市教育系统将以此次讲坛为契机,扎实打造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夯实教育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最后,她表示丹阳与复旦大学因马相伯先生而结缘,期待后续校地双方加强联络,密切合作,共谋发展。

 

复旦大学副校长姜育刚以视频形式对本次讲坛送上寄语。他谈到,学校今年推出61门AI-BEST序列课程,即AI大课,通过整体设计、合力打造面向所有专业和学科背景的课程体系,寓意做最好的AI课程。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了解、学习、应用人工智能。期待本届讲坛就科技教育话题提出独到见解,畅谈科技赋能创新教育,共同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同时,他对公益俱乐部以及所有支持和参与公益事业的校友表示感谢,期待进一步汇聚公益力量,为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搭建桥梁。

 


华彪代表公益俱乐部致辞,感谢各方对俱乐部各项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他介绍了俱乐部今年主要围绕母校人才培养、公益医疗、乡村振兴、跨界融合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并回顾了品牌活动“复旦公益论坛”的发展。本次论坛邀请专家纵论教育、科技、人才驱动知识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尝试打通大中小各阶段科技培养全链条,助力科教兴国战略。他期望,未来俱乐部能更紧密地链接母校和社会,汇聚更多热心公益的复旦校友、组织、企业加入,在这平台上携手共进。

 


论坛伊始,姜育刚(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作“多模态人工智能:感知、生成、决策”主题演讲。他分享了人工智能近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几个具有里程碑式的节点,包括2012年的AlexNet在深度学习的突破性成果、2016年AIphaGo用同样深度学习的方法赢得围棋比赛,以及2022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他表示,人工智能依赖海量数据,而互联网的数据数量是有限的,人类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不断学习并自主进化,互联网则缺少交互数据。就交互数据的收集难点,他提出,利用仿真数据是解决数据依赖的有效途径,而仿真数据存在泛化难题,因此通过构建世界模型来解决泛化难题。

 

他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多模态世界模型,分别是多模态感知,多模态生成,决策学习和可信增强。其中,多模态感知是近些年研究智能领域最多的一个方向,视觉感知赋予计算机看的能力,包括目标检测、语义分割、动作识别等六个方面,其中难点在于如何跨越语义鸿沟,他分享了和所在团队针对这方面难点所做的不同框架和训练模型,并于去年发布了国内首个公开测试的大语言模型MOSS,入选2023年度复旦大学“十大学科进展”,以及科技部《中国AI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MOSS影响力在开源大模型中排名第二。

 

随后,他分别介绍了多模态生成和决策学习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场景。就可信增强方面,他强调AI的研发过程当中,绝大部分被关注的是性能,而实际上系统的可信是非常重要的。他就可信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分别阐释并提出了几点可信增强的有效方式。最后,他总结到无论是研究AI,还是应用AI都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和考虑,包括发展和可信,应用与控制等各个方面都需要重点关注。

 


倪闽景就“科学教育的逻辑之变”为题作主旨演讲。他从400年前时代的科学发展谈起,介绍了6位中外的科学奠基者。他表示,在1600年前后中国的技术达到顶峰的阶段,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200年中国热。随后,近代科学的奠基者伽利略发明了实验科学,同时代西方普及科学教育,中国则延续科举制度造成了落后,他强调这种落后的实质就是教育的落后,这也是400年前的时代之变。

 

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当下也在经历时代之变。他举例,高引用论文,2003年美国是中国的二十倍,2013年美国是中国的十倍,2022年中国超过美国。而当今时代再遇逻辑之变,当前教育的方向,应当从“模仿追赶”转型到“创新驱动”。

 

随后他从三个途径来解读创新。一是新思想,即学习的本质是建立大脑神经元的新连接。脑神经元已有的连接代表已经掌握的知识,但脑神经会突然拼接成新的回路,从而创生新思想;二是新发现,在探索自然世界行动中,由于各种意外情况,会呈现出新现象并被偶尔发现——行动会带来意外,从而实现新发现;三是新组合,技术的进步就是在对现象的深入认识基础上,新现象与旧技术的新组合,并通过举例说明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每一个途径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演讲的最后,他鼓励学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勇于尝试,发展自我;他强调科技创新从来不是依靠个体,而好的科学教育更是依靠全体孩子。

 


圆桌论坛围绕“科技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东方卫视东方新闻主持人于飞作为嘉宾主持,与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王新、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谢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郭娟、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上海市复旦中学校长胡凌进行了深入讨论。

 

就科学教育如何更好地与当下的教育体系相融合,黄玉峰谈到,当下的教育体系中人才是依靠人为手段来选拔,而真正的人才往往是通过自身对某一方面的专注和钻研。他强调,对于教育和人才的理解,每一位教师和校长都要创新意识。他提出,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传承,一个人的创新性更是要从小开始养成,包括开放精神、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尤其是发展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这些素质都是创新精神的前提。



就如何理解科学教育的理念,郭娟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打破学科的壁垒,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是简单的学科机械集合,而需要跨学科融合教育。二是打破学段的壁垒,遵循教育的规律,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来培育和培养,例如幼儿园小学基于观察和自然经验的一些启示和启发,初高中阶段基于学科融合进行探索和实验,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则是进入系统的科学研究。过程中重在志趣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就如何更好地普及科学教育理念,她表示要构建校内外科学教育协作共同体,包括家庭教育,博物馆和科技馆等社会组织、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等多主体,共创未来科学教育。

 

胡凌提出,即便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仍然存在诸多局限,但一定程度地为教育提供了启发,提供给教育者一种无界的思维方式,即便是普通的学校,也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更便捷地获取更多教育资源。她强调,学校的设立之初,旨在帮助教育脱离精英化,而长期发展至今,教育正在一步步趋回精英化,这其中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式,而教育应该还是回归到人,关注到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谢波从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做分享。他表示,当前社会环境和整个教育形式和过去相比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无论是数据上的还是实际需求,需要以批判的思维和视点来理解这种变化以更好地面对挑战。他提出,大学阶段的培养虽是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但是对于未来真正重要的品质并不是大学阶段养成,而是小学、中学阶段甚至更早学段就需要着重培养的,包括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养成等。

 

王新认为科学素养至少包括三个层面:储备有科学知识、以科学的方法思考与解决问题、具有批判精神。他提到了未来发展需要什么人才:既要具备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即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他强调,未来需要的一定是综合性的人才,复旦计算机学科也是发源于复旦数学学科和物理学科,既一脉相承,并注重学科交叉。他总结到,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需要培养学习能力、综合发展能力,以及对世界发展变化的认知能力,青年人对国家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望。

 


丹阳是复旦大学创始人、首任校长马相伯的故乡。当天上午,校友一行前往马相伯史迹纪念馆参观。通过讲解员对历史照片和珍贵文物的介绍,大家对马相伯先生破家兴教创办三所大学和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崇敬之情。

 

指导方:

丹阳市教育局

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主办方:

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公益俱乐部

上海志德马相伯中外文化促进中心

承办方:

丹阳市马相伯文化研究会

赞助鸣谢:

丹阳市融媒体中心

丹阳天禄眼镜电商有限公司

 

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