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级管理学院硕士罗瑾:选我所爱,笃行致远

2024-12-16|校友走访


17级管理学院硕士罗瑾:选我所爱,笃行致远

文章来源:2024年寒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1级经济学院本科任予乐

 

 

罗瑾: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校友,现任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投资及资本市场部、产业及物流地产服务部负责人。

 Q
您当初选择复旦大学和管理学院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A
2017年,我已经工作了17年,整体工作历程比较顺利,但还是想找机会提升自己。
我是从事房地产工作的,从最基层的销售做起,做过区域部门负责人,全国业务线负责人。我负责的区域和人员管理范围越广,越让我需要进阶的管理知识,同时拓展商业人脉,所以就选择了EMBA


一方面,我心中有一个复旦梦,本科时就认为复旦大学是上海最好的两所大学之一。另一方面,我当时工作比较忙,没有太多时间准备硕士入学统考,复旦管院的Olin EMBA项目只需面试,参加了面试之后,便顺利入学了。就学后体会到复旦的这个EMBA是偏学术
,大部分同学都是公司高管,学完之后继续做管理为主,所以大家交流起来会有较多的共同语言。

 Q
请问您觉得EMBA和本科教育的区别是什么?在复旦就读EMBA给您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A
国内本科教育主要是构建知识体系。我本科读的是房地产经济,属于投资经济系。大一大二学习基础理论,大三大四学习和房地产相关的专业内容。EMBA会给你一些更高阶、系统化的管理知识体系,从战略、运营、财务、投资到领导力管理。

虽然我原来的公司内部的培训体系是比较完整的,会不定期提供提升业务能力的技能培训。但是我在外资企业工作了近二十年,成为中国区业务线负责人之后,需要去了解系统化的管理体系,知道如何在全球化外资体系的公司中更好发展。我就读的是复旦管院和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合办的EMBA,由美国教授在复旦授课,最后两周在美国游学。这一美国的授课体系对于我在外资企业的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读完书后,我晋升为Managing Director全方位负责大区里所有的业务。


我个人的感受是,工作之后再读EMBA,能对课上讲的案例有更深入的体会和代入感,而不只是学到理论知识。

 Q
请问您在复旦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A
这个项目的大部分课程都会有情景模拟,通过真实的实践,让你去了解如何应用和实战运营,而不是填鸭式教育。


Leadership课上,七八人组成一个团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任务。团队中的每个人分工不同,并不是所有人的目标都是登顶,要有人做出牺牲提前退出,否则氧气瓶是不够用的。大家都很沉浸在整个模拟的过程中,最后体会到任何的成功均需要协作配合和互相理解。还有一个课程每个组模拟企业老板投资扩产某个国家的业务。我们组当初前期投资相对保守了,导致后期的产能有限,现金流不足,竞争力逐年下降。另一个组的前期投资较大,虽然刚开始经济效益为负,但是后期因为产能较大,销量上升后,现金流增长很快。通过不同组的模拟过程的回顾,我也深刻认识到有准备的前期布局和投资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Q
请问您毕业后的经历是怎么样的呢?职业生涯有没有遇到过重大的转折点呢?
 A
本科毕业后,我进入了房地产行业。当时就业形势很残酷,作为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只能捧着厚厚的简历,在八万人体育场投简历寻求就业机会。幸运的是因为当时正处房地产发展较快的时期,市场非常好,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房产开发商的销售员,工作主要是接洽租售的客户,不参与前期拿地、开发、设计、定价等。经过几年不同案场的销售经历后,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有更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做一些有创新有趣的事情。四年后,我加入一位客户的企业接触了工业地产,开启我进入工业地产的发展之路。2006年,我进入了全球知名的房地产咨询大行,主攻工业地产板块业务。当年中国土地和员工低成本对于外资投资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外资不断来华设厂扩产,我们的业务也不断增加。疫情前那十几年的业务发展非常好,所以我才有足够的积累和底气来复旦读EMBA


疫情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当时我作为区域董事总经理和工业物流业务线全国负责人双重身份,在各地奔波,发现二线城市如武汉、郑州等地的经济体系和人文环境和国内一线城市完全不同。加上疫情爆发,经济停滞,国内外的生产和供应链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业务也受到极大的影响。深思熟虑后,我决定要继续做自己擅长并喜欢的事情,回到了上海,加入第一太平戴维斯组建新业务线,业绩很短时间内获得提升,得到了公司认可,并接手投资部,目前负责两条业务线中国区业务。我喜欢something new and something challenging,做出成就之后,我也能更加认可自我价值。

 Q
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寄语吗?
 A
第一,选择自己适合并合适自身发展的环境。第二,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及板块。喜欢案头工作还是和人打交道?喜欢研究还是实战?喜欢创新还是优化?用于探索和试错的时间不要超过五年,一旦选定之后,不要轻易更换赛道,否则导致自己的年龄和工作经验不匹配,会错失最好的职业发展机遇。


人只有找到最适合的事情,一直富有激情地去做,才能有安全感,才能创新。要在喜欢的行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让自己的价值充分释放和被认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