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盖曦:这儿的风景逛不完,回去还能回来吗?我不想冒险

2022-06-02|复旦人物
法国女孩乐盖曦(LE GUERNIC)19岁时第一次到复旦大学学习。2019年硕士毕业回沪工作、创业,2022年疫情期间,她在社区做志愿者,她的故事登上了《中国日报》、中新网等多家媒体。5月的一个午后,笔者与乐盖曦一起畅聊叙旧,谈上海老城厢的生活与她远在法国的家。  
(以下为部分访谈内容,文字略经整理。)

【安徽阳产土楼】


Q:在中国生活的这几年,对你自己的性格、人生观念有没有什么影响?


A影响是比较深的。我从19岁第一次来中国一年,到现在差不多有八年时间。思维,性格上的变化真的都超级大。我以前很内向,很害羞,不太容易交朋友,但来到这里之后,我想,来就来了,可能一年就要回法国,再也没机会来了,我要好好的享受,能做的事情都要去做,去试试。所以有朋友请我去干什么,我肯定不犹豫马上同意。如果有朋友跟我说:“明天我们去福建看土楼”,我不知道“福建”在哪里,也不知道土楼是什么,但我会说“去!”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去了,交到很多的朋友,也去了很多的地方。

中国人和法国人社交的概念很不一样,中国人基本上没有人会害怕跟陌生人讲话,在法国不一样,法国很多人可以一整天不说话,在中国不可能,所以我真的性格变了,我现在非常开朗,很乐观,很大胆。我喜欢什么,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只要不是过分的事情,就都可以。我就自由了很多,性格上我感觉很自由,很自在。

【江西婺源】

Q:这样一段经历,从开始独自在上海生活起,你变得更加勇敢了,更加敢于展露自己,表达自己了。


A:对。有一个原因是这里的人很多,你每天去坐地铁上班,在公司工作、回家,会碰到很多人,你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有影响,你都会忘记。除非你跟这个人有比较多的交往,聊了比较多。在法国,像我在一个五万人口的城市,不能说五万人我都认识,但是可能在我这个区域里,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是一起上学的,他们的父母,哥哥、姐姐妹妹呀,我都认识,弄的你觉得这个地方的人都认识你。这样你不可能(做不一样的事情)。比如说我想穿个很奇怪的衣服。你肯定会碰到一个你认识的人,这个人他会告诉所有你认识的人,你就成了村里那个奇葩的人。

我高二时跟老师和同学们来了一趟中国, 我发现这里很多女生都是短头发。法国的女孩都是长发,我当时头发不太好,回去之后,我就也剪了短发,于是我就成了学校里“那个剪短发的女生”。

【家乡La Roche-sur-Yon的海边】


Q:父母知道你在做志愿者吗?他们担心你吗?


A他们倒不担心。现在法国的疫情比中国危险多了, 但是现在法国人和这里的人的理解不一样。他们没有这么严格。因为两边的情况不一样。我会跟父母解释为什么我们这边是这样,父母也会告诉我他们那里为什么是那样。大家互相理解,他们在那边就尊重那边的政策,我在这边就尊重这边的政策。

一些人说做志愿者不安全,其实我们都有防护服,你穿好了它是会保护我们的。我们也都有很强的防护意识,戴口罩啊,消毒啊,任务结束了马上就消毒,回家洗澡洗衣服。我们这个居委的人和志愿者,没有一个感染的,大家防护做得还是很好的。

【陕西南路的一个弄堂】


Q:你在2020年开始在上海创业, 你们的名字也特别,可以讲讲这个故事吗?


A我们公司的名字叫做Arcade,中文叫亓(qí)门文化。Arcade Hoangh[i] 是第一个到法国的中国人,而且是第一个做了《汉法词典》的人,我当时觉得这个人太了不起了。等我以后生了孩子,我就要把我的孩子叫做Arcade。但是这个名字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反对,因为这个名字不是不流行,而是已经不存在了,我每次说,他们都说不,太奇怪,不要选这个名字,所以后来我想,孩子就算了,给孩子用这个名字可能会影响他的生活,可能公司什么的可以。我们的公司做很多和建筑相关的活动,Arcade的意思是拱门或者是骑楼,我很喜欢这两种建筑,就把它合在一起,叫做“Qi门”。如果是叫“骑门”就特别的奇怪,我查了字典发现有这个“亓”字,就用了它。

我当时以为中国人认识所有的汉字,没有想到这个字会带来一些问题。后来我听到人们说,“开门文化”,或者说“元门文化”,我才知道,哦,原来有些人不认识这个字。我就在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来解释这个故事。这位中国人姓黄,因此我们公司所有的logo也都是黄色的。


Q:所以这也是一种暗暗的致敬吧。


A对。


Q:你们主要做些什么呢?


A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从当地人开始做,然后才是从外面过来的人,我觉得这个顺序特别好,你做当地人(业务)的话,要先做一些特别细致,更小众的东西。等国外的游客回来,他们可能要看一些更大众的东西。从小众走到大众会比较容易,但是如果要从大众走到小众会很难。现在如果有游客来,我有很多成熟的产品给他们。

我很期待外面的人能回来,能来看看中国这几年的变化,虽然我们现在疫情,大家可能比较悲观,只看到一些不太好的信息,或者只觉得我们太难了,不能出去,但其实上海发生了很多很不错的事情,比如上海这几年对于老建筑的保留,我觉得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优秀。现在上海的很多地方都变得很好看,不管是绿化呀,还是保护和修缮。我真的很期待能工作。

([i] 黄嘉略:(1679-1716),福建莆田人,中国第一个定居巴黎的留学生,曾受聘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翻译官,曾法国皇家文库中文翻译家的称号,是近代中国译坛的先驱,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2020年, 思南集市】


Q疫情结束后,你会马上飞回去吗?还是打算在中国待更久的时间呢?


A如果现在可以随随便便去国外,再随便回来,那我可能马上就会回去看我的家人,因为已经三年没见面了,还挺辛苦的,这三年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上一次毕业离开他们时是23岁,现在快27岁的,我都开了一个公司了,我有狗,有三只猫,我已经在上海搬了三次家,真的变化太快了。我的父母,我的哥哥们,我的家人也都一样,他们都有很多的变化,也会经历很多的事情,所以就没办法在他们身边。如果能回去,我肯定第一时间回去的,但不是那种回去就不回来,而是回去看看他们,然后再回来。如果游客从国外可以回来了,就太好了。


Q:三年时间, 你的家人一定很想念你,不能回去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


A理论上讲可以回去。回去的困难,第一是机票太贵了,航班太少了。第二个问题是我回法国,我还能回来吗?不一定。首先是签证问题,虽然我现在有工作签证,但我也担心回去就回不来了。虽然我在这里有一个公司,但是他们不会说,哦,这是亓门文化的老板。我又不是世界五百强的公司,所以不会那样的。最基本的是,回去不一定能顺利地回来,我不想冒这个险。如果我要回法国,我要保证我能够马上回中国继续生活,继续工作。我不想放弃我的公司,放弃我的朋友,放弃我在这里的生活。

【和小伙伴们在巨鹿路】


Q:你在中国已经这么久了,从2015年第一次来读书, 到2019年又来上海工作。你觉得到现在为止有什么你特别不习惯的地方吗?


A不多,其实我觉得我现在已经融入的差不多了,可能还有一些小小的想法我还是不太理解。我知道了,但我不会去太care。比如说我的室友们来大姨妈的时候,她们都不要吃冰的,也告诉我那个时候不能吃。可是夏天来了,我就喜欢吃冰淇淋,我就想吃,我觉得很好吃,我不会觉得因为我吃了一根冰的东西吃坏肚子,或者是来例假的时候不舒服。

Q主要是因为吃冰的,你并不会不舒服对吧?


A对,可能身体不一样,从小生活习惯不一样。我们从小吃冰的已经习惯了。

【苏州博物馆】


Q:在这儿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有没有什么,你觉得如果不是这样就更好了?


A基本上没有。有时候有一些,但不是关于人的,可能是关于一些地方有一些想法。比如我喜欢旅游,喜欢爬山。但在这里跟在国外爬山的概念很不一样,我第一次在中国爬山,我觉得我在爬楼梯。不是爬山现在我已经习惯了,我爬了好多这样的山。

你在法国爬山的时候,是很自然的山,可能连路也没有的,你要自己找路,基本上也不是什么景区,门票也没有的。但是在中国爬山呢,要这个范围内去活动,要按照这个路线去走。我是做旅游的,我能理解,这里游客太多,是为了保护环境。

还有一点,这几个月我在养狗。我以前一直想养一条狗,特别特别想。我想,当我工作自由一点,可以带狗去上班,公司也不要离家太远,我就可以遛狗上下班。去年11月份我满足了这些要求,我就养了一只狗。可是很可惜,很多公园都不能带狗进去。可能再偏一点的地方,比如郊区是有的,但不管是黄浦区、杨浦区、虹口区、徐汇区,都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带狗去玩儿的一个公园。商店,餐厅也都不能带狗进去。现在天气好了,可以带狗在阳台,冬天的话,狗就只能在马路上走走。

在国外养狗的人很多,我们会觉得狗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我要去哪儿,它就去哪儿。其实上海很多老阿姨也是这样的概念,她们还给狗狗穿衣服。可能是因为这里大家对宠物的了解太少了,我养狗以后发现还有很多人怕狗。不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宠物,我相信以后会变得越来越好。

【和猫咪在上海老城厢】


Q如果有个外国人从没来过中国,让你跟他/她说几句话,你会说什么?


A:去看看吧,不管什么地方都要去看一遍,去看一看,说不定会很喜欢。


Q:如果他们问你,你的印象是什么?

A我是很喜欢,你刚来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事情,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很舒服,就像属于这里。所以我觉得第一次来肯定会很刺激,再来一次也还是会觉得很刺激,是有很多很多是很新鲜的东西。你可以去发现在上海的外国人,你们大家可以在一起交流。

【人民广场】


Q:那关于上海,你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A有一些人会说, 上海不是中国,上海不代表中国。上海是中国一个很不一样的城市。我觉得这个又对有不对。上海确实是一个在中国比较特别的城市,但是也是中国,也很中国化。上海也有很多只有在上海能见到的东西,要是来中国的话,肯定要来上海看看,但是当然也要去很多不同的地方,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吃的玩儿的啥的都不一样,甚至方言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要多看,要多去一些地方看看,多看一眼,去了解更多。

这几年因为疫情,很多外国人去了中国更多的地方,发现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菜,他们就觉得,哦,原来中国这么好玩儿。比如, 我和外国朋友提到张掖,他们会说,哦,我刚去过,我就很吃惊。中国是很好玩,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是逛不完的。

【虹口区多伦路的鸿德堂】


Q:你最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A就是能够帮助到周边的居民,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小的,但是现在变得很重要的问题,比如说买到一些吃的。能帮到他们,我也不要什么回报,就是单纯做这些,我就很开心,他们能开心就好。


我见过有些居民可能会有点情绪,说我没钱用,快两个月没有上班了。还有的自己开公司,说因为没上班公司可能会倒闭。我也是一样,我的公司从三月初基本上没有什么活动,收入也很少,但是我觉得挺开心的,我做了很多事情,虽然不是赚钱的事情,但是我获得了其他方面的一些收获。


Q:最近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吗?吃的东西够吗?


A吃的东西够了,但可能没有想吃的。比如想吃的蔬菜,发的物资里面没有,也买不到。我喜欢甜食,比如巧克力什么的,虽然对身体都不太好,不要吃太多就行。心情不好的时候吃一块儿巧克力,真的会好很多。可是现在没有了,我就把它换成水果。

【和狗狗一起探索上海】


Q:你的猫猫狗狗有吃的吗?


A有吃的。刚开始封控的时候比较困难。发的物资不会有猫粮、狗的粮食。有的人的宠物什么都吃,比如我邻居的狗,它吃鸡蛋、吃蔬菜,也吃肉肉。但我的猫和狗,它们只吃猫粮和狗的粮食。这不是我规定的,你给它们吃其他的东西,它们都不愿意吃。而且我的一只猫有癫痫,它每天都要吃药。中间断药了,有几次犯病就很厉害。我要去找这个药就很难,但最后找到跑腿,找到办法解决了这些问题。


Q:你怎么会有这么多猫,有三只?


A我本来只有一只猫。一年半以前,我带了一个团,在老西门听到周围有小猫叫。我发现在一个垃圾桶的旁边有一个纸箱,里面有两只猫,特别小,好像刚出生几天,眼睛还没有睁开。我觉得太可怜,就把它们抱回了家。当时是想养大一点,差不多三个月时,有其他人收养就好了,但是我发了很多的群和网站都没有人要,我也不能扔掉,已经有感情了,就自己养了。

【小懒猫】


希望能自由旅行的日子早点回来,
希望乐盖曦能早一点见到家乡的亲人。
愿乐观女孩在上海的事业蓬勃发展,
愿更多的人来到上海了解中国。
愿我们在交流和旅途中,
更好地理解彼此
了解世界。


来源|“元音悦读”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