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20级中文系彭嘉一
护理精神
2007年,孟醒学姐进入复旦护理专业。大学生活开始学习之前,她简单地认为,护理就是照顾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习,她意识到,护理远不止是照顾病人这么简单,护士不能机械地遵从医嘱,而要独立判断,还要学会处理医护之间、护患之间的关系。
经过专业的培训,学姐意识到了将护理精神传递下去的重要性,因此,她选择成为一名教师。目前,孟醒学姐在一所高职里教授儿科护理学。由于教学人员缺乏,她也曾担起解剖学、基础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的授课任务。作为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解剖学教学有一定难度,学姐备课的过程十分艰难。但是,教完一轮之后,她对临床疾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相长,在“教”中“学”,不断获取新的知识,这也是教书的乐趣所在。疫情来临,孟醒学姐的一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在抗疫第一线付出汗水,医学专业的奉献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就业选择
谈到家乡和上海的生活感受,学姐分享了回到家乡就职的原因。
上海的生活节奏很快,在这里,人能接触到世界一流的人和物。学姐读书时在上海医院见到的设备、流程,有些在家乡刚开始普及,高速更新换代带来时代前沿之物。然而,在上海奋斗,意味着要忍受高昂的房价、狭小的生活空间、远离骨肉至亲之痛。那样的生活状态,正如《三十而已》中王漫妮的生活一般,光鲜后必有痛苦,并不适合学姐。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学姐回到家乡,获得了一份工资稍低,空闲时间较多的工作。
谈到大学生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学姐认为,如果是不甘于平淡的人,应该留在节奏更快、机会更多的上海,选择更加有竞争性的职业。市场化职业相对来说更加结果导向,压力很大,只要出成果,就不太注重流程和形式,例如很多企业设有娱乐休闲的场地。体制内的工作并不比市场化的职业悠闲,但上班期间有很多规定,例如,多地颁布限酒令,规定公职人员在工作日不能饮酒。总而言之,就业选择之前,应该理清个人追求。
复旦记忆
谈到复旦,学姐流露出怀念之情。
复旦的校园、教师、美食都让人难忘。学姐犹记当时的杨玉良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谈到“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她在体育馆里悄悄地哭了。当时,她觉得自己在大学期间是浪费了许多时间,但现在看来,那些逝去的时间并没有被误用。在复旦期间,她不仅学习了多方面的知识,还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无论是学习还是实习的经历,对之后的学习和社交都有很大影响。
最后,学姐认为,大学生在生活、学习、社交方面不必太迷茫。大学时期,一个人思想逐渐成熟,遇到爱情的时候,要适时把握机会,认真对待,不要抱着玩玩或者体验的想法;迷茫之时,学习总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