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跟着时代的潮流顺流而上

2023-07-24|复旦人物


文|唐哲

图片
图片

朱超,1998级世界经济系校友,曾担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现任蚂蚁集团资深总监、投资和企业发展部副总经理。

在采访的最后,朱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可以没有照片吗?我不太习惯抛头露面。”低调背后是他一如既往踏实与稳定的行事风格。199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中国经历了许多大事,一些新兴行业悄然升起,那也是朱超进入世界经济系的第一年。在复旦本科四年,硕士三年的时间里,面对时代的巨大变化,他顺流而上,走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畅谈理想的时代

对上海人朱超来说,选择复旦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而加入世界经济系,既是兴趣的驱动,也是时代的选择。一方面他希望能够在未来从事一些跟经济金融相关的工作,“再加上当时这个专业确实也很热门”。朱超就这样来到了复旦世经。

在朱超的想象里,大学就是一座象牙塔,大家会经常在一起坐而论道,追求梦想。他没有想到的是,复旦的生活比他想象中更“理想主义”。从1998年入学到2002年本科毕业,四年间发生了很多大事,他经常会和同学聚在一起讨论这些时事热点。“我们刚入学的时候正好是中国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当时我们寝室夜聊的话题都是抗洪抢险。”

小到具体的抢险方案,大到未来如何报效祖国,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朱超和身边同学们的共识。1999年美国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因为当时美国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就在上海,朱超身边的很多同学都一起去美领馆游行,在一线抗议表达自己的愤怒。回想起当时的这些经历,朱超很感慨,“那个时候的大家确实比较理想主义”。

1999年朱超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讨论,他和小组成员专门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来讨论这个话题。朱超和他的组员们坐着绿皮火车,从南坐到北,花了半个暑假走访了全国各地的粮食加工企业,纺织企业,对每一家做采访,实地调研。

“虽然我们最后的结论比较幼稚,认为弊大于利,因为我们调研觉得粮食对纺织产业的冲击比较大。当然最后结果说明我们还是太年轻了。”朱超觉得,这次社会实践作为他们践行理想的第一步,这段经历比起答案的对错更重要。

浓浓同学情

一个月前,98级世界经济系组织了一次同班同学毕业20周年的活动。作为班长的朱超清楚地记得,他们是一个90多人的大班,如今很多同学都不在上海发展了,这次聚会还有40多个人到场。“真的很不容易。”他想起10年前的毕业10周年活动,当时有70个人到场,参与的人更多。

回忆起当年的同学,朱超很感慨,班级的氛围特别特别浓。现在98级世经有一个同学微信群,“除了晚上一两点以后,每个小时都有人发言,每天群里都是几百条消息”。

 “一开始我就是班委的成员,后来做团支书,最后成了班长。”加入班委,朱超的初衷就是想为班级做一些贡献。高中期间,他既是班长,也是学生会主席,所以进入大学之后,加入班委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成为班长之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班级工作上。“其实班级活动还挺有意思的。”朱超感叹。比起组织运动会、军训这些硬性事务的工作,朱超更喜欢组织一些班级层面的活动。

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他会组织大家一起去卡拉ok唱歌。“我们一般都是12点以后再去,因为午夜场很便宜,人均30就可以唱很久。”

他还会组织班级同学一起去普陀山秋游。“高中的时候会有老师安排组织,大学之后都是我们自己负责,还是挺有趣的。”从制定流程,到找导游再到订门票,全部由他和班委一起联系。“最后班级90个人报名了60多个,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回忆起班级同学在一起的时光,朱超的话匣子就开了。班里42个男生分在7个寝室,所有寝室门都是开着的。“有时候你晚上回去发现自己床上躺了一个其他寝室的人”,朱超说这在他们中间很正常,自己就去睡别的床。“我们可能比你们想象的还要打成一片。”

说着他又举了个例子。每年春节回来,大家都会带一些自己家乡的土特产,比如南方同学带点辣酱,江西的同学带点骡肉。“爸妈肯定至少给他带了一两个礼拜的量”,到了寝室给大家一分,一两个小时就吃完了。“谁晚上吃个夜宵买碗粉丝汤,你要是带回寝室的话,那就不是你一个人的了。”这种强烈的分享感和集体意识,让朱超感触很深。

从读研到就业

对于本科毕业之后的选择,是继续读研还是离开学校就业,对这个问题,朱超觉得自己很有发言权。20年前,“复旦大学”的本科光环足以让毕业生找到很好的工作。“但那个时候的同学是很想读书的,哪怕你给我一个高盛的offer,我也可能选择读研究生。”

在这样一种学习热潮的背景之下,让本就不多的保研名额,竞争更加激烈。98级世经班只有6个保研名额,朱超排在第七,绩点离第六名只差0.01。“本来我都认命了,算了第七名就去工作吧。”后来辅导员找到他,当时学校正在选拔一批学生工作干部,问他有没有兴趣报名,朱超就这样成了第二批人才工程的学员。

研究生阶段的课业压力小了许多,也有机会去尝试各种实习了。“咨询公司、投资银行我都实习过。”朱超清楚地记得,2002年是全球的投行公司开放实习的第一年。2002年的信息网络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当时的实习机会几乎都是在复旦BBS上抢到的。“当年job版和实习版是很火的,一个帖子上来,5分钟之后就没有机会了。”

 “最开始就是随大流,大家干吗你就干吗,比如贝恩、罗兰贝格的PTA(part time analyst)。”做得有点经验了,再去尝试做一个更加正式的实习,得到一些比较正式的培训。到最后就业之前,自己可以深入地参与到项目之中。朱超把实习到就业这个过程比喻成“打怪升级”。

不管是实习还是就业,不变的一点是:比起选择的余地,更重要的是努力争取每一次选择的机会。朱超笑着说,和现在的我们不一样,还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和领域。“当时实习机会很少,没得挑。”

“公司在中国可能只招二三十人,还要和北大清华交大的学生竞争,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就业现实。”在一份份实习的积累和不断争取的努力之下,朱超获得了在中金公司的第一份工作。

图片

朱超参加中金公司海外培训时参观纽约证券交易所

踏上时代的变化

朱超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投行,他坚持了9年。“9年其实对一份工作来说已经算很长了。”朱超笑着说,等我以后工作就会明白了。2014年他加入蚂蚁,成为投资及企业发展部资深总监,到今年恰好也是第9年。

在朱超眼中,从投行向投资的转变,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这九年我所积累的这些经验,能不能干点新的事情。”2014年恰好是互联网开始蓬勃发展的时代,而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十年前你让毕业生在互联网公司和四大之间选择,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四大。”十年之后,朱超选择顺应时代的变化,加入了蚂蚁,工作地点也从上海来到了杭州。

“说实话,一开始我确实想balance一下的。”朱超笑着说。投行的工作强度很大,用他的话说,可能一辈子干了别人三辈子的工作量。来到杭州之后,朱超发现,虽然换了一个行业,但是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图片

朱超(右)和同事游黄山

“但凡想在某个领域做出一点成就,不投入是不可能的。”再加上自己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板块,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更多。“但最后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平衡。”所谓的平衡,事实上与能力挂钩。能力越强,有了足够的影响力,就能更灵活安排时间,最后也就到达了那个平衡。

朱超现在的工作是做战略投资。什么是战略投资,朱超用之前马斯克收购推特的新闻举了个例子。“对马斯克来说,收购推特让他的商业版图多了一个社交平台和媒体,这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投资。”不同于财务投资追求明确的回报周期和回报率,战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更好地弥补企业自身发展所缺少的东西。“说白了还是找到好项目,发现好团队。”

听上去容易,但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道理很简单,好的团队一般都是单枪匹马的。”寻找好项目的过程可能很漫长,但这是朱超愿意坚持下去的事情。“我们做资本也好,做金融也罢,最后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帮到中国。”

朱超也希望自己能够为社会发掘出一批企业家,做成几个公司,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如果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和阿里巴巴的联合创始人蔡崇信一样,帮助一个公司成功,最后加入这家公司,朱超说,这已是投资的最高境界。


来源:复旦经院全球校友会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