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友会文创同学会举办“从倒U形变革看中国双碳发展”线上分享

2022-06-02|地方校友组织新闻

2030年以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以前实现碳中和,即双碳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之一。5月30日下午,复旦文创同学会邀请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诸大建作为本期月度分享会嘉宾,同时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复旦青年同学会副会长杨长江担任嘉宾主持。诸老师将倒U形曲线作为分析问题的工具,围绕中国双碳发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享,同时诸老师与杨老师精彩的对话也吸引了众多校友观看。


1

什么是倒U形曲线?


双碳发展的过程是一条三个阶段组成的U型曲线。先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接着经济增长与碳生产率达到平衡进入达峰阶段,最后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实现碳中和



2

发展模式变革:中国双碳发展的特点


从倒U形渐进到倒V形变革:欧美发达国家的双碳发展是相对时间比较长的一条自然渐进的、缓和的倒U形。而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在短时间内实现,通过政策工具人为干预的过程2020年至2030年的十年时间里争取实现碳达峰,随后在2060年用三十年时间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一个发展问题,理解双碳发展要走出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就要降低发展;二是搞发展就不讲碳达峰碳中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树立了两个发展目标: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二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的目标。过去追求高速度增长,现在转而追求高质量发展。什么叫高质量发展呢?用双碳发展的语言来说是要让这两者脱钩,“双碳”发展的本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的脱钩,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3

中国倒U形变革:双碳发展的三个阶段


1978-2020年的中国碳增长,主要与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碳生产率的改进有关2020-2030中国碳达峰,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零增长。需注意零增长不是零排放二氧化碳仍是排放的但其增长率为零。实现碳达峰仅靠技术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增长与碳生产率的配平;2030-2060中国碳中和,碳中和不能理解为高排放高中和,没有实质性的源头减排;也不能理解为零排放,到时剩余的排放需要用碳汇和CCUS技术移除



4

双碳创新:针对四个结构解决问题


三个创新:降碳、零碳与负碳


降碳的整体U形革命要有三大创新技术,一是供给侧以可再生能源为内容的零碳技术;二是使用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降碳技术;三是输出端用自然和人工方式吸收碳排放的负碳技术。当前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化有成本,但我们正处在学习曲线的起点上,随着对温室气体的政策控制力度加大,传统排碳技术的成本会日益增高,因此早期行动的收益会随时间而增长。


四个结构:中国双碳的四个脱钩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际上就分成四个部门:能源部门、工业部门、交通部门和建筑部门,中国现在面临的二氧化碳排放也主要来自这四大部门。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大的挑战来自四个方面的结构问题。一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二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以汽车公路货运为主的交通结构,四是以城市土地扩张、功能分离为特点的建设用地结构。四个结构的转型实际上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要解决的四大问题,即能源非碳化的问题,新型工业化的问题,出行模式和交通现代化的问题,以及城市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的问题。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四个脱钩非常关键即:能源结构上化石能源与碳排放,我们要在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的同时进行老能源的能效改进工作;产业结构上从能源降碳到物资降碳;交通结构上要从公路运输主导转向铁路和水运为主导;用地结构上城市发展与土地消耗脱钩。



诸老师认为中国提出在2030年之前碳达峰,早十年或晚十年也许都不是最佳时机,现在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窗口,可以与我们的物质积累和技术积累以及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有对应,这样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双碳”启动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双碳”目标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群策群力、合力攻关。


在分享的最后环节,老师与杨老师就校友们的提问进行了精彩的互动讨论。在热烈的气氛中,分享会落下帷幕。再次感谢老师的支持!


文章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秘书处



来源:公众号 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