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中国日报》的法国校友乐盖曦

2022-06-03|复旦人物

编者按


面对上海突如其来的疫情,复旦中文人致知于行,迎难而上,既有教师不断开设各类线上人文讲座,也有教师、同学纷纷参与多种志愿活动,还有热心校友积极关心老教师起居就医、为老教师筹措生活物资等等。涓滴成河,汇成了一股坚韧的抗疫力量。
在众多志愿者中,有一位曾经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交流学习过的法国校友乐盖曦(Le Guernic),成为社区弄堂里的“翻译员”,为外国居民化解日常困惑,彰显了复旦中文人的才智与担当,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媒体的报道。
近日,乐盖曦也接受了复旦中文系交流与合作办公室的访谈,重温在复旦学习、在上海创业的经历,表达了早日战胜疫情的信念。



01 事迹简介


LE GUERNIC,乐盖曦,法国人,曾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以交换学生的身份来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交流学习。交流结束后她回到法国雷恩第二大学继续完成本科教育,并在法国昂热大学和中国宁波大学完成旅游管理的双学位硕士项目。2019年,乐盖曦重返上海并创业。



2022年3月底,上海因疫情封控,乐盖曦加入了瑞金二路街道的志愿者队伍。她精通法语、英语与中文,在社区抗疫中,不仅成为了社区居委会与国际友人沟通的桥梁,还力所能及地参与物资发放等事务。



02 媒体报道


来自法国的26岁姑娘Clarisse Le Guernic在上海黄浦区一个小区做志愿者。该社区有来自法国、美国、巴西等国家的外国居民,法文、英文和中文都流利的Clarisse给这些外国居民做翻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成为外国居民与居委会沟通的桥梁。


(以上视频与文字来自《中国日报》微信公众号,深度报道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法国姑娘Clarisse:弄堂里的“翻译员”》。)


03 访谈乐盖曦

谈起在复旦大学的生活,乐盖曦说:“我当时住在北区留学生公寓,经常去北区食堂吃早餐;在光华楼上课,在东门旦苑餐厅吃韩国拌饭。当时除了汉语课,我还上了手语语言学、古代汉语以及中国旅游文化相关的课程。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习,让我与上海结缘。学习之余,我还参加了爬山协会,和队员们一起去过浙江爬山。”


“在中国走过一些不同的地方,但最爱的城市还是上海,所以我还是选择留在上海,并和朋友们一起创业,创立了‘Arcade亓门文化’公司。我们希望能与更多的人一起深入城市角落,体验上海,解析上海的根茎,探索城市文化与历史中最打动人心的魅力。”乐盖曦笑着说道。


当被问及为何选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名字时,乐盖曦讲起了常被人误认为是“开门”或者“元门”的“亓门”背后的故事。 


“我当时选法语名(或英文名)Arcade,是因为三个原因。首先,早期生活在法国的中国人中有一位叫黄嘉略,他的法语名是 Arcade Huang。黄嘉略先生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和一名法国人一起创造了第一本中法词典。有了他,法国人才可以学习中文。其次,Arcade刚好也是一种建筑,就是骑楼。上海也有骑楼文化,尤其是在金陵路附近。第三,我希望我选的中文名字和骑楼或者拱门有关,既是中法文化中间的骑楼,同时也和上海建筑相关。于是,我把骑楼和拱门混在一起就变成了‘qímén’。但如果是‘骑门’,会让人感觉有点奇怪。后来我发现中文里还有个‘亓’(qí)字,刚好跟建筑的形象也很像,就选了它。”


说起疫情期间公司的运营,乐盖曦还是那么乐观:“去年还好,因为客人主要是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和当地人。这几个月暂时做线上探索活动了。”



04 乐盖曦心语

我跟上海的缘分是从2015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的。法国是我老家,上海是我新家。疫情期间上海是一个大家庭,上海人、外地人和外国人一起努力抗疫,希望早日解封,早日战胜疫情!

——乐盖曦


组稿|复旦大学校友会

 来源|“复旦中文”公众号

 编辑|楚楚



来源:公众号 复旦大学校友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