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19级高分子科学系赵志峰,吴云根
杨长师兄是复旦01级材料科学系本科校友,目前为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紫江优秀青年学者,德国莱比锡大学客座教授。杨师兄2005年复旦大学本科毕业,2010年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日本东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2020年于德国莱比锡大学任PI、讲师、博导,并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德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FG)多个项目资助。2020年全职加入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面上项目资助。主要从事宽禁带半导体研究,近年来聚焦新型铜基半导体技术并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发表于PNAS、Nature Commun.、Phys. Rev. Applied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并被Nature Energy及欧美二十多家专业媒体亮点报道。
与师兄相约在国庆假期走访,对于我们提出的有关学习、科研及人生规划方面的问题,师兄很坦诚的与我们进行了交流。
1,在复旦就读时,对您影响最大或印象最深的师长是哪一位?
杨:本科时的班主任陈国荣教授引领我打开科研之门,奇妙的真空物理实验让我第一次领略到实验科学之美。后来我的本科毕业设计选择了同样的真空物理实验研究当时的热门话题——氧化锌半导体薄膜。后来国外工作期间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巧遇曾经的授课老师张群教授,并在同一个会场先后做了非常相关的会议报告。在会后与张老师的交流中了解到很多国内学术与产业界的现状,并在本学科关键技术问题上深受启发。老师们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令人如沐春风的人格魅力,为祖国教育科研事业奉献终身的诚挚信念,都成为我对未来自己的期许。
2. 哪门课程给您的印象最深刻?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您工作中的作用?
杨:高等数学,固体物理,这是我目前研究方向的重要基础。其他的课程也都很重要,虽然课堂上大多数知识并不能直接运用到具体工作场景,但学习其实是一个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掌握课程知识本身重要百倍。
3. 您毕业后的经历是怎样的(大概的工作经历等)?
杨:2005年,我本科毕业后保送去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继续本科毕业设计时的研究方向。上硅所在国内无机材料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声望与硬件条件。硕博连读毕业之后,2010年去了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实验室在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也就是光催化技术的起源地。在日本期间极大锻炼了我的独立科研能力,并学会了发散思维,拓展视野,改掉了自己闭门造车钻牛角尖的习惯。这对我之后的科研道路影响很大。2014年,加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并成功拿到了第一份教职,也是本校物理系历史上首位华人PI。这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曾走出歌德、尼采、海森堡等无数历史名人,也是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母校。在这里近距离接触近代物理学的底蕴与传承,令我受益终生。2020年回国入职华东师范大学。
4. 介绍您现在的领域;未来十年的发展和痛点?
杨:我的研究领域是半导体物理。先进半导体材料及器件技术是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技术的基础,被“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视为战略必争领域。特别是近年的中美贸易战凸显出掌握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核心技术对我国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和紧迫性。国家提出要攻克半导体技术的一系列卡脖子难题。
我主要的具体研究方向是透明电子学,可应用在显示、探测及光伏等光电子产业,例如透明手机、智能眼镜和智能窗等军民用途。目前的痛点是主流材料多为n型半导体,对应p型材料的缺失极大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条腿走路。其实这一难题是国际上普遍的卡脖子问题,一旦成功解决,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5. 疫情对于您所在领域的影响?
杨:疫情对我们日常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员的流动。德国的疫情防控相对而言还算高效,可以正常工作。但我与德国的学生及合作者现在只能远程联络,无法按计划定期往返,加上时差的关系,多有不便。
另一方面,对本领域的发展而言其实是一个极大的促进。疫情将未来的云办公潮流提前了好几年,一场通信变革已然成为现实,人类越来越多的依赖屏幕进行通讯交流和人机交互,“万物皆显示”时代又近了一步。
6. 请举一两个您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和总结体会?
杨:几年前我有一个交叉学科领域的工作,最大的困难是测试条件的不足,相关测试设备均不常见。通过详细的调研,我先后联系了德国和英国三家合作单位,几经周折历时一年终于成功完成了该工作。这一过程可以极大锻炼沟通组织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并结识很多国际同行学者。
7. 对于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关于学习和研究等的建议?
杨:首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必定受益一生;珍惜校内学习机会,尽量选名师课程,而不单看给分好坏;跳出舒适区,尽量多尝试自己的不可能。
8. 在校生对就业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而焦虑,对于自己未来工作及人生规划不全面-----您的建议?
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搜集信息的同时,更要学会过滤掉无用信息。多与目标领域内的人直接交流,获得第一手信息。沟通前先做好背景调查,否则会错过很多关键细节。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凡事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不人云亦云,不以偏概全,不随便跟节奏。客观看清自己的个人能力与爱好倾向,不忘初心,由心选择。
三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我们走访同学的共同感受是:收获很大并且意犹未尽。我尤其对师兄所说的提高自己的辨识度,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为认同。以我们理科生为例,平常科研过程中相关仪器和画图工具的熟练使用就可以成为自己的特长,不但可以促进自己的科学研究,对于日后工作也是一大优势。
再次感谢杨师兄假期中抽出时间与我们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