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级文博系戴岱:事在人为

2020-10-16|校友走访


92级文博系戴岱:事在人为

BY 19级硕马院刘佳佳 18级外文本李珣

戴岱校友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目前就职于佳士得文化艺术(北京)有限公司,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助理副总裁暨资深专家。

一、与复旦结缘:一枝“独”秀

“中国文博专业现每年只有300名毕业生,其中很大一部分在毕业后转行,博物馆人才青黄不接,像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三年都招不到一个合适人才。”这是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陆建松,在2020“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之中国博物馆建设热,呼唤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讲座上提供的信息。在人才济济的今天,文博专业人才依旧如此稀缺,那么戴岱校友就读之时,又是什么样的光景呢?

戴岱校友介绍,复旦是国内最早开设文博专业的高校之一, 19842月,复旦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在历史系开设全国文博干部专修班,直到1985年,博物馆学才开始招收本科生。戴岱校友的择校,就正好位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由于自身对文物和历史类比较感兴趣,戴岱校友在专业选择上锁定了文博,但在90年代初,全国招收文博本科生的学校只有复旦和南开两所高校,而在北京有招生指标的,1992年那一年高考只有复旦。命中注定一般,戴岱校友于1992年成为了复旦文博的一员,从此与文物、艺术品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文博的培养与历史结合在一起,前两年主要修读历史类通识课程,从大三开始,专业分流为历史和文博。当时文博的境遇比今天更加紧张,同学们都纷纷选择就读历史学,文博自然成为“冷门”专业。选择随大流就读历史,还是跟随内心坚持文博?戴岱校友最终作出了选择,守住了文博的阵地,成为复旦1997届文博专业唯一的本科生。一个人的修行注定是孤独且艰苦的,但是当时文博系的主任,中国古代建筑专家蔡达峰教授以及历史系的众位老师,尽可能为戴岱校友提供了一切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系里的其他教授和老师也都对戴岱校友十分关心,尽管本专业只有自己一个人,戴岱老师也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多年之后,回想起这段珍贵的求学历程,戴岱校友心中除了怀念,更多的是感激,一个年轻人如风中烛苗的梦想,在文博系集体的关爱和保护下,逐渐清晰和强大起来。

  

二、与拍卖结缘:天时人和

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是今天每一位大学生都会认真思考的问题,戴岱校友也不例外。早在选择就读文博专业的时候,他就考虑过,由于在北京生活多年,北京拥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当时的文博专业也有为国家文物系统培养干部的重任,市场上也没有其他和文博专业比较对口的公司企业,自然而然,毕业后最理想的方向,就是进入文博系统。时代瞬息万变,改革开放使得国内经济在90年代迅速腾飞,戴岱校友即将毕业的那一两年,拍卖行业在国内兴起,这时,他又开始思考,自己究竟适不适合文博系统。戴岱校友也曾经考虑过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但发现那里的工作环境和节奏似乎和他的性格不是非常契合。大四那年,嘉德拍卖行正好在上海举办巡展,系里胡志祥老师就将他推荐给了当时北京中国嘉德负责人,在这样的契机下,校友开始了个人第一次拍卖行的实习生涯,为之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已经是戴岱校友从事拍买行业的第二十三个年头了,可以说,他经历了中国拍卖行的成长历程,也经历了拍卖场上的种种风起云涌。职业的起点,也许是精心计划,也许是转角机遇,不管是哪种,都要敢于主动出击,把握机会。

三、拍场风云:艺术品市场出现新动向

在拍卖行工作的这二十余年,戴岱校友早已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了独特的见解。戴岱校友介绍到,在佳士得,艺术品的拍卖流程有着严格的规定,该如何与有意出售艺术品的藏家沟通以及如何吸引艺术品的潜在买家,是一件十分讲究的事情。戴岱校友回忆了佳士得近些年来有代表性的拍品。2014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了“唐卡之王”—— “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这幅唐卡拍出了3.48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为2.78亿元)的天价,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所有国际拍卖行拍卖历来最高世界纪录。这幅天价刺绣唐卡得主也赫赫有名,是在艺术圈被称为“任性哥”的上海收藏家刘益谦。刘益谦的“任性”是出了名的,在同年的4月,他刚以2.8亿港元天价拍得了明化成斗彩鸡缸杯。此外,戴岱校友还分享了,在2017年纽约时间1115日晚间,在纽约佳士得夜拍上成交的达·芬奇作品《救世主》,这幅画以4亿美元落槌,成为史上最贵的艺术品。

不管是唐卡还是达芬奇的画作,这类艺术品都不是普通的艺术品,它们的拍卖以及拍得他们的买家的背景,也在逐渐影响全球顶级艺术品的定位和走向。为什么这类艺术品能够在拍卖市场上得到如此高的关注?这与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和学术价值息息相关。戴岱老师解释说,在如今的艺术品市场,学术越来越重要,一件好的艺术品,其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艺术价值必然是结合在一起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所有的知识都在重新整合,重新定位,艺术品不再是所谓的“上流社会”的专属,普通民众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替,他们在一件艺术品的拍卖历程中所感受到的文化、艺术氛围,对这些艺术品的评价,也成为藏家和买家对某艺术品价值的一种衡量指标。将艺术品或者文物所蕴含的固定的学术知识与市场合二为一,艺术品的所有者以及像佳士得这样的拍卖行,就承担了新的社会职能,一方面是艺术品的保管者,另一方面,也是其背后所蕴含学术知识的研究者。实际上,这种模式在西方艺术品市场上已经十分普遍,他们以学术为最终目的,研究人员与市场高度结合,而这样的模式在国内也正逐渐成为共识。戴岱校友介绍,他们会与高校、研究所合作,举办相关艺术品的学术论坛或者开展其他学术合作,以这种方式向社会传播艺术品背后的文化知识。

四、做人如海绵,与兴趣为伴

从业多年,戴岱校友将专业和职业做到了极致。借此机会,戴岱校友结合自己多年的经历,谈了谈青年人应该如何发展自己,做好职业的规划。

首先,他认为,兴趣是人生路上,最好的老师。戴岱校友从选择就读文博以及毕业后从事艺术品拍卖的相关工作,都是兴趣的引导。一个人的兴趣与他的性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人际交往,可能他就更倾向于做一些研究工作;若一个人性格比较外向,在多种人际关系中也能游刃有余,或许他会更加适合一些商业类工作。除了人的性格,个人兴趣是否与行业性格匹配,也非常关键。个人与行业之间往往存在独特的磁场,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从事该行业的长度、宽度与广度。如果想要验证自己的兴趣是否能够变现,可以尝试去该行业实习一下。在寻找实习机会时,要注意目标公司的官方网站公布的人才培养计划,比如佳士得也开放了管理培训生项目。按照惯例,管培生项目共计18个月,会在个艺术部门之间轮岗,每个部门时长为三到四个月,中间也会穿插三个商务部门的轮岗工作。项目结束后,管培生与部门进行双向选择,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兴趣和部门需求,进入合适的部门定岗。实现真正的兴趣和职业相结合。

其次,青年人要注意细节,抓住工作机遇。戴岱校友表示,尽管自己的专业在当年相对来说比较冷门,但他毕业之时正好遇上拍卖行在国内兴起,在这样的契机之下,相对容易地进入了专业对口的公司。今天,人才辈出,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也非常大,但是,机遇仍然大量存在,要如何抓住这些机遇,秘诀在于提升自己以及关注细节。具体而言,青年人应该做好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戴岱校友认为,专业度是立身之本,只有把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到极致,才能抓住眼前的机会;此外,青年人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了解各个领域的资讯。这些知识不一定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广阔的知识面会成为一个人通向机遇的桥梁。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没有行业完全局限于自己的领域,各种学科的知识会出现交叉与重合,也会产生共鸣。据戴岱校友介绍,佳士得的员工中除了艺术史、考古等专业出身的毕业生之外,也不乏音乐、设计、建筑等专业背景的学生,他们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以及对文物艺术品、对拍卖行业的热爱,也获得了佳士得的认可。校友自己也在佳士得的快速发展中,适应这种变化,并在变化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再次,青年人要做好规划,可以从小开始。戴岱校友认为,在校的同学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前规划将来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规划去做好相应的准备。毕业后,一开始的工作并不一定要坚持去大企、民企,有机会需要努力去抓住,但是选择小一点的企业或者新兴行业,也许会有意外之喜。戴岱校友毕业时,虽然拍卖行在国内兴起,但在当时,这还是一个新的行业,他所从业的第一家公司也处于发展初期。在这样的坏境下,为了跟上市场和时代的发展,自己就必须努力学习业务技能。作为一个职场新人,他得到了很强的锻炼,迅速成长起来。从小做起,脚踏实地,当你足够优秀,机会会上门来找你。

最后,保持很高的知识的渴望度和学习度。当访谈同学问到戴岱校友这些年,是否有什么好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可以分享给大家时,他说,要把自己变成海绵,不断地更新知识库。很多年轻人进入职场之后,会被繁忙的工作影响学习的热情,但时代不会等人。知识的迅速更迭需要我们主动去学习。戴岱校友还分享了非常重要的一项素质,即语言,在国际化社会的今天,语言是国际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学好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接触到来自国际上的第一手资料,扩大学习的资料库。

回顾过去的岁月,戴岱校友始终在践行自己的座右铭,事在人为。接下来的路,也会一如既往。做好积累,做好准备,拥抱时代新变,心想,即可事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