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级电子工程系本科彭小刚:秉持积极阳光的信念,尽心尽力地做好该做的事情
文章来源:2024年暑假复旦大学校友走访活动
走访同学:2022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黄熙、宋佳音
彭小刚:博士,副教授,深圳市地方级高层次人才,2009年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2012年深圳市十大“我最喜爱的老师”,获得教育部-IBM高校合作项目优秀教师奖、2014年深圳大学首届腾讯良师奖。1995年考入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1999年获得学士学位后赴美深造,于2004年获一博双硕学位后归国,随后于深圳大学任教至今,其妻子系复旦外文学院1998级校友。自2009年始,彭小刚学长每年为新生提供生活指导讲座,为高年级学生联系超过三百个实习实训岗位。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并获得深圳大学团委“青年之友”称号。
一、校友的复旦记忆
彭小刚学长上一次回复旦,是在2024年4月参加校友总会信息学院分会成立大会。他形容现在的复旦校园“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作为1995年电子工程系的校友,他对在复旦度过的本科四年时光记忆犹新。
彭小刚学长初识复旦,是因为复旦校友代表中国在当年国际大学生辩论比赛中的出色表现。考入复旦后,他感受到的第一印象是人文气息浓厚,让人感到温暖。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也让他受益匪浅。
他回忆道,复旦的广阔平台让他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了讲座和社团竞赛等各类活动。他的专长是排球,借助复旦的排球氛围,他和校友一起创立了复旦无限排球俱乐部并任首任会长。经过多年努力,该社团现为上海市的五星级社团,这段经历为他带来了许多美好回忆。
彭小刚还分享了自己初到复旦时因肝炎住院的经历。尽管当时与同学们并不熟悉,但大家仍频繁探望,展现出了复旦学子的友好与关怀。这段经历让他深受感动。
二、校友的职业选择
彭小刚学长认为,复旦大学的经历对他后来的职业选择(高校任教)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复旦的良好氛围和人文情怀让他感到舒适并习惯,促使他愿意继续留在这个环境中。其次,复旦的老师们展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深深感染了他,让他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深厚的情感。此外,综合大学文理兼备的土壤也培养了他多方涉猎的能力,使他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生动有趣,深受学生欢迎。最后,复旦多元校园文化的积累和熏陶,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课堂讲授和发挥空间,使他的教学更具吸引力。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他选择高校留任的重要原因。
2004年,彭小刚学长学成归国后就回到了深圳。当时,归国人员较少,他是人才认证体系成立后第14个返深工作的美国博士。在众多的工作选择中,他认为,博士更应该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在高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高校里远离喧嚣,和他本身沉稳、踏实、习惯于年轻人氛围的性格相契合,于是就不再考虑入职科技公司的选项,一头扎进深圳大学,这一做就是20年,经历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产业转化、国际化建设等多个职位的历练。
除了在高校的工作外,彭小刚学长经常为大学生、中考和高考学生及其家长举办公益讲座。这也是源于他多年的科研、教学、行政和国际化经验,以及对当前教育商业化所导致的焦虑现象的深刻认识。他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家长和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减轻焦虑感。彭小刚老师的讲座内容涵盖了从小学到硕博的不同规划方法,内容丰富,启发性很强。且他一直追求公益性质,不向家长收取费用,因此深受家长和学生们的欢迎。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也让他结识了许多朋友和学生。
谈起新一代学生们的职业规划,彭小刚学长认为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家庭环境、自身性格、能力不一样。我觉得每个人的规划大方向是一致的——人往高处走,但是其中的一些路线和具体细节,要考虑怎么去平衡。”
三、校友寄语
正值开学季,彭小刚学长为即将开启大学生活和正处于大学阶段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了不少宝贵建议。
首先,他希望同学们进入大学后就忘掉以前的成就或失败,专注地走好脚下的路。同学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复旦,一些同学可能一路走来始终名列前茅,另一些同学可能之前成绩不算非常突出,觉得和其他同学还有差距,但无论怎么样,既然站在了复旦这个平台,一切如同白纸都是从零开始。彭小刚学长认为复旦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能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既有深厚的人文滋养,又有丰富的科研机会,他建议同学们好好利用,广泛地涉猎,努力充实自己,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在这四年努力的过程中,他希望同学们永远保持阳光和积极的态度。负面的情绪并不能解决问题,想要改变现状,要学会让自己积极外向充满正能量地去直面问题。彭小刚学长认为,如果同学们能秉持积极阳光的信念,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那么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容易脱颖而出。
对于当代的学生普遍对前途都迷茫焦虑的问题,彭小刚学长首先点出了这种现象的特殊时代背景。相较于学长毕业的年代,现在学生人数更多,更多人可以拿到高学历,竞争自然变激烈了。但他同样认为焦虑解决不了问题,不如把焦虑的时间花在做实事上——多读一些书,多掌握一个技能,多去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同时,他还建议同学们培养国际化视野,有机会去国外看一看,很有可能会发现更多机会。
目前,很多同学的焦虑是由网络平台带来的,看着铺天盖地的学法指导、职业规划感到茫然无措。彭小刚学长认为同学们要学会分辨网络上的信息,注意网络平台的商业性,不盲从,不偏信。学长坦言,现在同学们不是没有信息,而是太多太杂了,不知如何去分辨,此时更需要同学们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对此,学长分享了一个小妙招:“我经常跟家长们说,你要分辨一个讲座是不是公益的,就看听完讲座之后你焦不焦虑?如果你听完后,发现自己明白这么多,开始感到放松了,那就是公益讲座。如果你听完之后感觉更焦虑了,那就是非公益性的,是商业的。因为不焦虑,达不成交易。”
除了自己去网络上主动寻找信息外,彭小刚学长还建议同学们多向权威人士获取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而针对具体的决策,可以寻求父母、师长的帮助,他们可以在应用层面提供更多建议。
复旦四年对彭小刚学长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旅程,彭小刚学长认为,只要怀着积极阳光的心态,借助复旦文理兼备的丰富教学科研资源,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一定可以书写出自己的灿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