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下午,由上医校友会指导,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生物医药医务界同学会(下简称“同学会”)、复旦大学化学系全球校友会、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校友会、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校友会联合主办生物医药与生物材料:创新、应用与挑战 首届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论坛暨同学会2024年度论坛在医学院明道楼一楼报告厅举办。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钱海红;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荣誉顾问黄红,赵东元,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生物医药医务界同学会会长邬惊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化学系分党委书记马蔚纯,高分子科学系党委书记刘顺厚,材料科学系党委书记于瀛等出席论坛。同学会副秘书长袁琳担任论坛主持。现场250余位医学界、学术界、投资界和企业界人士参加。
钱海红代表母校致辞,她表示:生物医药产业和生物经济竞争已是大国博弈的关键点和定盘星,复旦大学正全力在生物医药领域这一国家战略和先导产业中,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和人才集聚优势,打造科创生态,开展多学科多领域产学研协同攻关,不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的创新和探索。本次论坛的关键词:创新、应用、学科交叉融合,都紧扣国家战略部署,聚焦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和全链条协同的关键点。她期待通过论坛的深入交流,大家在生物医药与材料跨界融合的前沿研究、创新应用中取得丰硕成果。
邬惊雷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向论坛指导方和各联合主办方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提出:在综合性大学尤其是有良好医学院基础的大学中,学科交叉显得尤为重要,学科交叉融合能催生创新,促进各学科发展。近年来正是由于多学科进步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及新材料应用更是助力颇多。生物医药材料已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他期待论坛的举办探索出更多助力临床医疗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此外,也期待同学会平台能够成为校友们职业成长的动力源、事业成功的孵化地,助力母校及医学领域高质量发展。
当前,学科交叉融合正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同学会联合本次论坛指导方上医校友会,共同主办方化学系、材料科学系、高分子科学系校友会,以及过往多次学科交叉合作过的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药学院校友会共同发起“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论坛”。本次论坛上,各方代表共同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论坛”启幕。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就《功能介孔微球的创制》作分享。他详细介绍了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概念、特性、合成制备方法、技术基础研究国际进展,以及介孔材料在石化、锂电池、建筑材料、环境治理、生物医美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团队创造的新型介孔材料已经进行了千吨级生产,为国内外研究单位提供实验试剂,在加氢裂化、蛋白质分离、固定化酶和生物玻璃补骨材料等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他表示,交叉融合会带来新的活力,材料领域才能不断发展,目前介孔材料在生物领域应用有待加深,希望与参会的校友互相交流学习,创造出更多的功能性的材料,在临床医学等更多领域取得产业化应用。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郁金泰结合自己过去几年在阿尔茨海默病(AD)领域开展的研究,作《阿尔茨海默病精准医学研究》主题报告。他提到:由于AD的发病率高、负担重、经济花费大,引起了政府、医生和老百姓的关注和重视,它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AD作为一种长期疾病,其早期发现与干预十分重要。郁教授在报告中深入剖析了当前阿尔茨海默病精准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分享其团队在疾病早期诊断标志物与个性化治疗方案方面的前沿成果,为推动阿尔茨海默病(AD)从传统诊疗迈向精准医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药学院兼职教授丁建东以《引入纳米涂层调控细胞响应的左心耳封堵器》为题向大家分享了团队从相关理论研究到临床转化突破的全链条研究过程。丁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纳米涂层技术在左心耳封堵器领域的创新应用,阐述其如何有效调控细胞响应,提升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与有效性。丁教授团队连续领衔两个国家级项目,凝聚大学、医院和公司的科研力量,通过多年交叉合作,研制成功具有纳米涂层、从而获得适宜细胞响应的新一代介入治疗左心耳封堵器并在海内外获得临床应用,突破了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难题。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交叉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步文博教授作《材料生物学:一朵绚丽的多学科交叉之花》主题报告。步教授深入阐述了材料生物学在多学科交叉领域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多学科交叉可碰撞出创新火花,例如在临床治疗方面,将材料化学应用于生物医学能开发出创新治疗方案。步教授提出了化学动力学疗法,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自由基杀死肿瘤细胞,这是该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创新应用;还将逆向思维用于肿瘤治疗,通过抑制肿瘤营养供给控制其生长,进而提出新治疗策略。这些实例充分展现多学科交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为未来的科研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揭示了医工融合的创新路径。
生物材料创新是生物医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生物医药领域的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圆桌对谈环节,主持人弘晖基金董事总经理吴进与嘉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沈雳;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科医院干眼中心主任洪佳旭;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宋恩名;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微流控高级科学家鲁遥围绕材料创新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与挑战开展对谈。
吴进指出,材料创新与生物医药的关系如同锤子与钉子,材料创新者拿着“锤子”寻找应用场景,而生物医药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创新材料这把“锤子”来解决。本次圆桌聚焦两个领域交叉应用中创新转化等诸多挑战,各方深入探讨如何构建更优合作模式,以促进知识、技术与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协同。
洪佳旭提到一个好的想法不代表是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好的产品不代表会有好的市场。学科交叉产生创新成果面临产业化与商业化两大关键问题。产业化要求产品能从实验室阶段顺利转化为稳定、低成本且可高效生产的工业品;商业化则需确保产品在可及性与可负担性方面具备市场前景。做好转化还需引入深谙交叉领域且懂市场的专业人士。
张华表示在科研转化与交叉学科应用进程中,与临床医生多沟通交流了解其真正需求,明确转化目标尤为重要,材料科研方向若与临床需求存在偏差则难以解决痛点问题。此外,创新与交叉还需重视与监管部门及使用人群的沟通交流,以保障工作顺利推进与落地实施。
沈雳以冠脉穿孔所应用到的带膜支架为例讲到创新的三段论一是发现、二是发明、三是发挥,首先要发现筛选出临床的真正需求,其次面对需求需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好的解决方案,最后市场的接纳度决定了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因此,转化一个产品需要多方资源的整合。
宋恩名介绍了团队在高精度远程载药系统领域的研究,希望在远程控制送药和体内可降解方面得到临床角度的支持。
鲁遥认为,交叉转化中“信任感”是一大痛点。一方面,不同专业人员间需建立信任,保障合作顺畅。另一方面,客户的信任感也至关重要,就如国内公司虽有比国外做得更好的成熟产品,可客户仍因“国产不如进口”观念而心存疑虑。对此,一是要营造舆论氛围,增强大众对国产产品的自信心,使其产生天然信任感;二是靠长久沉淀,自身产品要多用,在使用中实现迭代升级,展现出越来越好的效果。
在热烈的掌声中,论坛落下帷幕。本次论坛使不同研究方向的前沿信息得以交流碰撞,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丰富素材,期待未来材料创新在生物医药领域有新的突破。感谢泰坤堂中医医院的赞助支持!
来源: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