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从历史中走来!参观上海“公益新天地”,学“四史”牢记初心使命

2020-10-24|总会新闻


2020年9月26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首获上海市2020年度“十大公益机构”称号,成为上海高校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大学基金会。近年来,基金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发起了多项公益捐赠项目,得到海内外校友、校董、广大友好人士的慷慨支持,而其中60%以上的捐赠来源于复旦校友。“十大公益机构”的荣誉称号,这是对基金会“坚守教育、践行公益”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心怀母校、支持母校事业发展的校友们的砥砺。


2020年10月20日下午,结合“四史”主题教育活动和复旦大学“赓续红色百年-365行动”党员主题活动要求,对外联络与发展处(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复旦大学校友会)党支部组织党员参观了上海公益地标(公益新天地、上海民政博物馆、上海社会组织展示馆),了解了上海社会组织的发展史,社会团体在新时代上海社会组织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贡献,在实地调研中深入学习“四史”,践行初心。



01

公益新天地:承载百年慈善历史的公益新地标


“普育西路”是原上海南市区一条不足500米的小路,这里曾经是远东最大的慈善机构旧址。20世纪20-30年代,我国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陆伯鸿先生(1875-1937)在此为收养孤儿辅育及医治孤寡病残等弱势群体而创设“新普育堂”,成为当时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慈善机构。


如今,由旧时“新普育堂”而来、上海首个市级公益园区——“公益新天地”,已经成为汇聚30多家公益机构,集中展示上海优秀公益项目的窗口,也是上海孕育公益创意的平台。

02

上海民政博物馆:探寻复旦人的红色基因和公益之光


上海民政博物馆是国内首家民政行业综合性博物馆,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展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政历史,介绍了自古以来民政事务履行济贫救困、助老扶幼、救助孤残的职责,也反映了上海民政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社会团体的发展史中,透过时间的橱窗可以翻阅到复旦人的身影。历史从来都不是静止的,橱窗里的每张图文都饱含着时代的嘱托。在时间的长河里,无论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五四时期,还是到解放后,亦或是新时代,不同时代的复旦人为社会团体的发展和社会公益贡献着复旦力量。


1919年5月11日成立的上海市学生联合会(简称“上海学联”,英文缩写“SSF”),复旦大学中文系校友、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的何葆仁任会长。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学生会、高等学校和科研教育机构研究生会等的联合组织,是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在上海市的会员团体的地方联合组织。



到了解放后,各类新社团纷纷成立。其中 1955年成立的上海语文学会,首任会长为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



时间跨到新世纪,2004年6月1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作为上海首批非公募基金成立颁证仪式照片和基金会获得上海市民政局和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批复的稿件赫然展示在橱窗中。


03

上海社会组织展示馆:凝聚公益力量,汇聚大城大爱


上海社会组织展示馆记录了上海社会组织建设发展的百年足迹,展示了新时代各类社会组织为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公益,温暖这座城”,日益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主旋律和靓丽的名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参观结束前,党支部党员同志们观看了《疫路有你》主题抗疫宣传片。通过荧幕,我们再一次回顾了抗疫之战、历史大考。从疫情暴发初期到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刻,到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再到全国上下循序渐进复工复产,再到如今的疫情基本稳定……对外联络与发展处党支部参与“抗疫”的每一帧画面都历历在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对外联络与发展处党支部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坚决扛起疫情防控的政治责任,成立三支党员先锋队,引领党员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慎终如始、接续奋战,集全球校友、校董及社会各界之力全面支持学校及附属医院的抗疫工作,筑起了一道坚固的抗疫保障防线。尤其是在抗疫物资特别紧缺的时候,联络海内外校友、校董、友好人士的慷慨支持,为打赢这场战疫发挥了重要作用。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习历史,让我们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公益,让我们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一堂生动的历史党课,使我们更好地汲取前行的力量,更好地肩负公益责任和时代使命,传承公益、脚踏实地、砥砺奋进!





最新文章